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经典案例

内蒙古绰尔森林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林业碳汇产品市场化交易实践

发布时间:2021/09/30
来源:基础司
[ 打印 ]

  如何将绿水青山转成金山银山,将生态价值转为经济价值一直是内蒙古森工集团思考的重要课题。2015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前期,绰尔森林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内蒙古森工集团首批林业碳汇项目试点单位之一,开展林业碳汇产品市场化探索。通过几年试点,绰尔森林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国际核证碳减排项目(VCS)开发、交易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成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停伐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生动实践案例

  一、案例背景

  绰尔森林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森工集团下属的重点国有森工企业负责区域位于大兴安岭东南坡,地跨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鄂温克族自治旗3个旗市,生态功能区总面积42.7万公顷,活立木蓄积4062.2万立方米,森林覆84.75%,木材采伐、加工和运输是所在地区的主要经济支撑。随着近六十年的规模化采伐,区域森林可采资源枯竭,独木支撑的经济结构难以为继,产业转型压力巨大。2014年起,绰尔森林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认真筛选投资100万元开发国际核证碳减排标准(VCS)项目,迈出了森林生态资源向产品转化的第一步。2017年至今实现林业碳汇产品销售额419万元,成为重点国有林区通过碳汇销售实现生态效益转化的典型代表。

  二、主要做法

  (一)敢闯敢试,引领发展趋势。在国内排放权交易市场刚刚试点、林业碳汇概念尚未普及之际,在森工集团林业碳汇项目试点的支撑下,绰尔森林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领导班子思维超前、敢尝敢试,抓住林业碳汇发展先机,提前投资布局储备碳汇项目,克服没有完善机构、缺乏专业人才和经费保障等困难,积极沟通协调打通项目申报渠道,为碳汇项目开发作出了示范。

  (二)务实合作,夯实发展基础。积极审慎、试点先行原则指导下,确立了以试点带动项目、以合作带动效益的思路,通过项目试点与合作企业、第三方核证单位、卖方公司和相关科研单位的深度对接,努力熟悉业务流程,提升自身人才技术水平,为后续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积累经验,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林业贡献。

  (三)科研带动,开拓发展空间。积极通过科研项目拓展产业基础、突破关键技术,2016年以来通过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投资开展绰尔绿色低碳主题示范区项目建设,成为自治区最早的低碳示范公园之一。积极参与森工集团天然次生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开发等研究,拓展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空间,通过科研和推广示范项目带动碳汇项目开发。

  (四)创新探索,丰富开发模式。积极探索项目投资开发新渠道,在通过咨询合作开发项目的同时,通过交易平台和咨询机构等进行VCS碳汇产品销售,打通产品开发销售渠道。2016年7月项目在VCS注册处完成注册,项目一期签发减排量38万吨,2017年12月至2021年4月多平台结合,全面完成了项目第一期减排量销售,为碳汇产品销售打通了渠道。

  (五)主动发声,营造良好氛围。针对碳汇工作社会知晓度、认同度不高,外部工作推进困难等情况,积极开展宣传引导。2015年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合作,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绿色碳汇节。2015、2019年选派人员参加了联合国在巴黎、卡托维兹举办的世界气候大会,并在相关活动中绰尔林业碳汇发展推介。这些活动被《经济日报》《绿色时报》《人民网》《新华网》等数十家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传播普及了林业碳汇、碳中和、低碳生活等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取得成效

  (一)打通生态价值转化径。2016年以来,绰尔森林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VCS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到销售的全过程,完成林业碳汇产品销售3笔,共计38万吨。该项目的实施,从林业碳汇资源开发、备案登记、核证签发和平台销售等各个环节,为林区碳汇项目开发销售提供了完整的流程示范,建立了林业碳汇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为独木支撑的林产工业向生态产业转型提供了成功蓝本,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成功实践。

  二)带动林区产业转型和职工增收。绰尔森林工业有限责任公司VCS林业碳汇项目的实施,通过林业碳汇资源的市场化交易,补充了停伐后森林经营、抚育和造林等生态保护建设项目投入的不足。按照第一期销售收入粗略计算,在原有营造林投资基础上,项目区森林经营费用提升了290元/公顷,一定程度提升了一线森林经营职工的收入。在提升生态效益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坚定了职工群众从事生态保护、提供生态产品的信心。

  (三)彰显“双碳”目标的林业贡献。林业碳汇是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补充机制,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能够有效推进跨区域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推进生态补偿市场化,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路径。绰尔森林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碳汇产品交易,构建了以林业碳汇为载体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示范带动林区产业转型,林业价值实现提供了有效路径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