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江印发实施《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意见》有何重大意义?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调研考察,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近年来,从建设绿色浙江、生态浙江,到打造美丽浙江、创建全国生态省,再到率先开展大花园建设和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逐步实现了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历史性理念转变,形成了诸如“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增长是政绩,保护环境也是政绩”等先进的发展理念,推动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2020年3月底至4月初,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调研时,给予浙江工作充分肯定、特别指引,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并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2021年,中央赋予了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新的历史使命,明确把“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任务。
浙江,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践行地,具备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坚实基础和特色优势。在新发展阶段,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是浙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的现实需要。《实施意见》明确了浙江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四梁八柱”,将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着力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推动生态富民惠民,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有利于通过浙江实践为全国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省域范例,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具有浙江特色的丰富理论素材和生动实践例证。
二、浙江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省份之一,当前积累了哪些特色实践?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率先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一是科学核算,筑牢价值实现基础。有序推进全省核算工作,于2020年发布实施了全国首部地方标准,为量化绿水青山价值提供了“一把标尺”,并选取衢州丽水大花园核心区、山区26县、大花园示范县建设单位作为试点地区开展核算。依托浙江省大花园数字化管理系统,探索GEP核算数字化平台建设,推动核算应用流程标准化、结果可视化、应用模块化、体系科学化。率先创新价值核算结果应用,省市县积极探索推动价值核算成果进规划、进考核、进政策、进项目。如开化县探索建立生态占补平衡机制,通过GEP交易平台,收储绿化造林、森林经营等项目的GEP增量,用于损耗GEP项目的交易;杭州市人民检察院探索将GEP核算结果,创新用于生态公益林损害公益诉讼司法实践。
二是试点先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浙江省以国家试点为引领,以省级试点为支撑,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关键问题,初步形成多层级、多类型、多领域的改革试点体系。如丽水作为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通过三年来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探索形成了包括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和考核交易等在内的体制机制,为全国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示范;安吉着重抓好绿色发展、城乡融合等重点改革领域,深入推进县域践行“两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为践行“两山”理念提供县域示范;淳安首创特别生态功能区机制,创新探索生态资源资产产权(如水权)交易、财政体制等,为国家重点功能区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积累了经验。
三是创新驱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借鉴银行“分散化输入、集中式输出”的经营模式,创新开展生态资源资产经营管理平台(“两山银行”)试点改革,实现“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实现生态富民惠民。深化绿色金融改革,纵深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出湖州“绿色园区贷”、衢州“个人碳账户”、台州中小企业“绿色节能贷”等绿色金融产品,进一步畅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金融通道。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全国首宗农业“标准地”落地安吉盈元家庭农场,破解生态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的用地难题;发放全省首本集体林地地役权证,创新实现百山祖国家公园龙泉片区上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管理有效途径,促进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协调。
三、当前,中央赋予了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历史使命。如何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浙江省农村、山区、海岛地区往往与重点生态功能区高度重合,这些地区的生态优势就是潜在的发展优势。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就是要推动生态产品供需有效对接,带动农村人口就近就地致富,转化生态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塑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当然,共同富裕不是单纯的物质富裕,还包括精神富足、生态美丽,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绿水青山”的价值,在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同时,充分保护建设好“浙”一方水土,让生态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浙江省主要聚焦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堵点难点,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生态富民和区域协调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第一,破解绿水青山量化难题,彰显生态产品价值。立足省情实际,初步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GEP核算应用体系,已初步完成浙江省大花园核心区衢州丽水、山区26县、大花园示范县建设单位2019、2020年GEP核算,量化绿水青山价值,并积极推进GEP核算成果应用,引导地方积极用好GEP核算这把标尺,让其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绿色指挥棒”。省级层面,省财政厅率先在丽水市试行与GEP挂钩机制的绿色财政奖补政策,2021年省市两级财政已兑现奖补资金2000万元。地方层面,丽水市将GEP相关指标纳入各县(市、区)年度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了GDP和GEP双考核机制。
第二,破解绿水青山抵押难题,激活沉睡生态资产。创新推出“GEP贷”“两山贷”“生态贷”“茶商E贷”等绿色金融产品,积极探索“河权到户”“林权改革”“集体林地役权改革”等一系列的体制机制突破创新,突破了生态产品抵押难的问题,打通生态资源资产化、资本化的转化通道。截至2021年底,浙江省绿色贷款余额1.48万亿元,同比增长46.3%,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资金保障。
第三,破解绿水青山交易难题,推动供需精准对接。浙江省积极搭建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资源运营服务体系,盘活生态资源价值,打通生态资源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推动生态产品供需双方快捷有效对接。目前全省已建立“两山银行”共29家,净资产规模达216亿元,创新资源开发合作方式,探索生态资源资产开发与村集体、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累计带动405个以上村集体增收,为当地村集体累计增收约8000万元。
第四,破解绿水青山变现难题,拓宽生态富民途径。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实现生态惠民富民。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大力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如全国首个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2021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平均溢价率达30%,实现了“好生态变成好产品、好产品卖出好价钱”。依托空气清新、水质清洁、气候适宜等生态优势,积极培育生态工业,如青田引导德国肖特新康、龙泉引进国镜药业等一批生态产品利用型企业因良好生态带来的竞争优势入驻,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依托优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存,大力发展生态旅居业,如云和县立足千年农耕文化打造中国最美梯田、松阳县推进古老村落逆势复兴多元发展特色民宿、德清县以“洋家乐”拓展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换路径、永嘉县以森林康养“氧”出健康“养”出富足、新昌县以“生态景观+生态文化”勾勒诗情画意中的金山银山,等等。
四、数字化改革是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浙江省如何借助数字化手段推动《实施意见》落地见效?
浙江省一直坚持以数字化改革引领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相关工作,2021年谋划开展了“浙里生态价值转化”场景应用,被纳入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场景于2021年6月上线运行,省级层面,打通了核算所需的所有基础数据,率先形成试点地区GEP一张图。
“浙里生态价值转化”场景应用以《实施意见》文件要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保障以及推进机制“六大机制”为出发点,打造有利于生态产品供给的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营造多方共建共享局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省级场景框架下开展“一地创新,全省共享”工作,选取GEP辅助决策、“两山银行”两大多跨应用场景的20余个模块由各试点地方承接开发,成熟后集成至省级平台进行复制推广。其中,GEP辅助决策多跨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丽水市“天眼守望”、德清县“数字两山”GEP、开化县GEP核算分析两山资源转化、桐乡市GEP精准核算提升应用“一张图”等,“两山银行”多跨应用场景主要由淳安县、安吉县、常山县承接。目前,两大多跨应用场景部分功能已初步实现上线。
五、下一步,浙江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将在哪些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浙江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意见》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实施意见》要求,聚焦破解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大力推进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利益导向机制,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近期,我们将重点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两山银行”建设、数字化赋能、工作机制完善等方面,全力推进浙江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走深走实。
一是推进GEP核算应用。充分衔接国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优化浙江省陆域GEP核算方法,深化海岸带和项目尺度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研究。适时启动GEP统计报表制度,完善农业、生态旅游统计制度。常态化开展大花园核心区、山区26县、大花园示范县建设单位等试点地区核算,有序扩大核算范围,优先在山区26县扩围试行与生态产品质量和价值相挂钩的财政奖补机制。
二是深化“两山银行”建设。提质扩面推进平台建设,争取“两山银行”在山区26县和大花园示范县建设单位实现全覆盖。持续推进“两山银行”在产权改革、绿色金融、共富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取得突破。结合“两山银行”试点建设经验,加快推进全省“两山银行”建设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研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完善金融服务、生态产品产权等配套政策。
三是强化数字化改革赋能。迭代升级“浙里生态价值转化”场景应用,全面打通核算基础数据收集通道,推动GEP辅助决策、“两山银行”两大多跨应用场景承建单位在省级框架下迭代完善功能、制度,按照“一地创新,全省共享”的要求,适时在全省推广改革成果。创新谋划建设生态保护补偿、生态账户等一批多跨应用场景,充分发挥数字化改革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的引领作用。
四是完善工作机制。健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压实责任分工,分阶段、分领域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精准落地见效。纵深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各层级、多类型试点示范工作,及时总结提炼创新做法和典型经验,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依托数字政府、社交媒体等各类平台,丰富公众参与共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渠道,形成营造全社会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道阻且长,行则必至。浙江省将坚定信心,咬定目标,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以钉钉子的精神,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着力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推动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