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四季度起,我国能源供应出现趋紧态势,2004年煤电油运紧张状况进一步加剧。今年我国能否有效缓解能源紧张矛盾仍将是经济运行面临的严峻考验。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在第八届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上指出,缓解煤电油运供求矛盾是经济运行调节的重要环节。
2004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比上年增长15.2%;原煤产量增长17.3%。发电量增长14.5%。原油产量增长2.9%,加工量增长13.7%,但仍然难以满足各方面对能源的需求。至2004年,全国煤炭产量已连续4年每年递增2亿吨以上,煤炭供应仍是日渐趋紧,华东、华中等地频频告急,有的电厂甚至缺煤停机。电力供应也是全年紧张,累计全国拉闸限电的省份由上年的21个扩大到24个,夏季高峰时段电力最大缺口超过3000万千瓦,相当于装机总容量的8%。在国际石油市场持续动荡、油价屡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国内成品油消费量增长19.1%,是十多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原油进口1.22亿吨,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从上年的36%上升到45%。运输方面,铁路主要干线能力利用率全部饱和,全路日均装车由上年的9.3万车提高到9.9万车,请车满足率却由51.5%降至35%左右,只能优先安排粮食、煤炭、石油、化肥等重点物资运输。
分析认为,去年全国性的煤电油运供求紧张,有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消费合理增长因素,也有投资需求和规模增长过快,特别是高耗能产业发展过猛,超过了资源承载能力的原因。同时,供给方面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从改革开放以来,每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都伴随着能源的供应紧张。国家以往较多地采取行政措施为主的方法对当期经济运行中的煤电油运瓶颈制约实施调节。如何有效缓解目前的能源供应紧张状况呢?朱宏任指出,新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调节机制尚在探索之中,体制、机制和经济利益等多种矛盾相互交织,调节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2004年应对煤电油运紧张的过程中,国家制定的措施和采取的方式与以往相比都有明显的变化与不同,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调节。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缓解煤电油运供需紧张指明了方向。国务院第53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煤电油运问题,并对电力迎峰度夏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胡锦涛、温家宝、黄菊、曾培炎等领导同志多次到煤电油运生产一线检查指导工作。
第二,宏观调控部门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综合协调。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协调机制,成立经济运行协调小组,协调解决煤电油运供需中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问题。
第三,各有关方面积极配合,做好工作。产煤及其他省区、铁道、交通等部门、煤炭等行业协会、能源交通领域的国家骨干企业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增加供给,促进衔接,共同克服困难。
第四,探索新的工作方式,缓解煤电油运供需矛盾。面对新的经济社会环境,经济运行调节从一开始就积极探索建立新的机制,加快改革步伐,加强政策引导,从供应与需求双方入手,着力缓解煤电油运紧张。把缓解煤电油运供需矛盾与实施产业政策相结合;把缓解煤电油运供需矛盾与理顺机制、推进改革相结合;把缓解煤电油运供需矛盾与促进节能降耗相结合。
第五,加快煤电油运项目建设。在对当期经济运行突出矛盾加强协调的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努力增加能源供给能力,加快制定和实施煤电油运建设发展规划,选择了一批资源丰富、外运条件好的大中型煤矿实施改扩建,加快在建电力项目建设进度。
综合各方面情况分析,今年全国的煤电油运仍将处于总体偏紧状态,其中煤炭供需矛盾更为突出。首先是电力供需依然偏紧。今年一季度电力供应紧张程度有所缓解,拉限电条次同比下降,但仍有不少省级电网出现拉闸限电,缺电严重地区集中在华东、华南的经济发达地区。其次是煤炭供需持续紧张。现有各类煤矿基本上已处于满负荷、超能力生产状态,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继续增产的余地有限。三是国内成品油供需关系依然绷得较紧。国内主要炼油装置经过近两年来持续高负荷运转,今年二季度将陆续进入检修期,所能提供的成品油资源增幅将减缓,国内成品油稳定供应的压力逐步加大。四是铁路运输矛盾突出,沿海主要港口接卸紧张。一季度铁路日均装车达到10.35万车,同比增长7.5%,但请车满足率仍只有38%。沿海主要港口及京杭等主要内河通道长期紧张。
他认为,应对煤电油运矛盾,在能源的运行调节上当前的工作安排及主要政策取向应当是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搞好长远建设结合起来,抑制高耗能产品出口过快增长,着力推进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努力实现煤电油运的安全平稳运行;完善经济运行调节机制,加强综合协调;促进煤炭产运需衔接;保证重点需求;强化需求侧管理,缓解电力紧张;精心组织生产供应,确保成品油市场稳定;统筹协调,安排好重点物资运输;大力抓好能源资源节约,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