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矛盾 > 加强能源交通基础建设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缓解运输瓶颈制约

发布时间:2006/07/25
来源:经济运行调节局
[ 打印 ]

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科学决策及其一系列部署,密切跟踪分析交通运输领域的变化情况,研究提出以缓解能源运输紧张状况为重点的政策措施建议,加快铁路、港口、公路、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缓解了运输瓶颈制约,切实保障了经济平稳增长。

一、谋划长远,规划先行,统筹综合交通协调发展

1、 “十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始终高度重视规划的指导作用,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从战略层面上统筹考虑我国交通长远发展,先后组织制定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等交通空间布局规划,对引导交通运输协调有序、集约高效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编制了“十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明确了交通阶段发展与建设的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拟订并实施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渤海湾等重点区域的港口、轨道交通网建设规划以及农村公路建设规划、西部支线机场建设规划等一系列专项发展规划。

二、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加快交通项目建设

1、实施铁路网规划,加快铁路建设。重点围绕规划提出的客运专线、煤运通道和西部干线铁路建设,在2003—2005年间,我委先后安排了以大秦铁路扩能改造为代表的煤运系统新建、改建项目29个,总投资近500亿元,其中国债资金支持40亿元。同时,加快了青藏铁路等西部干线铁路建设,开工了武汉至广州、北京至天津等客运专线和城际轨道项目。

2、实施高速公路网规划和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继续集中力量确保3.5万公里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和1.8万公里的西部开发干线公路全部开工,同时,国家安排投资500亿元,从2003年至2005年实施了17.3万公里的县际和农村公路建设。

3、实施三区域沿海港口建设规划。重点加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圳集装箱专业化港区、舟山原油进口接卸码头、秦皇岛煤炭下水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

4、实施民航机场建设规划。重点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大枢纽机场的能力扩容和现代化建设,同时,为支持西部大开发,相继安排了西部29个支线机场建设。

三、总量增加,网络扩大,“瓶颈”制约有效缓解

“十五”期间,特别是后三年,是我国交通运输史上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变化最深刻的时期,同时也是给百姓带来较多实惠的时期。

1、网络规模迅速增长。到2005年底我国交通运输设施网络里程达到230万公里,较2000年增长37%。港口泊位3.52万个,比2000年增加2200多个;民用机场达到145个,比2000年新增24个。

2、交通运输设施技术水平有了质的提升。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4.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五年新增2.5万公里;磁悬浮示范线成功运营,青藏高原铁路提前铺通,高速客运专线大规模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深水专业化能源、集装箱运输码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正式开港。

3、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规模和运输能力的增加,有效支撑了经济快速增长和安全运行。2005年,铁路完成货运27亿吨,其中煤炭运输完成近11亿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约50%和59%;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8.54亿吨,比“九五”末增长1.2倍。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为7564万TEU,比“九五”末增长2.2倍;公路全社会完成货运量134.18亿吨,比2000年增加30.30亿吨,增长29.2%。

另一方面,交通运输的发展为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除了出行时间大大缩小以外,出行的便捷度、舒适度明显提高,农村出行条件明显改善。

展望“十一五”,按照《纲要》提出的“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的要求,未来五年,我国交通运输网络规模将继续扩充,综合运输大通道骨架网和客货枢纽布局基本形成;铁路重点建设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和煤运通道,实施西煤东运新通道及集疏运系统建设,形成“三西”煤炭东运大能力通道;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积极发展水路运输,优化民用机场布局,努力缓解交通瓶颈制约作用,不断提高对经济平稳发展的保障能力。(交通运输司提供)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