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平板玻璃产能严重过剩的
危害性认识和成因
来源:中国建材报
一、对水泥、平板玻璃产能严重过剩危害性的认识。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产业部:自国发〔2009〕38号文件发布以来,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新建629条水泥生产线,新增熟料产能达7.1亿吨。2012年,全国水泥生产能力达到30.7亿吨,水泥产量22.1亿吨。水泥产能利用率73.7%。目前正在建设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约有290条,熟料产能约3.5亿吨,水泥产能约5.6亿吨,若全部建成投产,水泥产能将达36.3亿吨。若按每吨水泥投资380元计,2012年水泥过剩产能约9亿吨,在建产能5.6亿吨若全部建成投产,合计将造成投资闲置或资源浪费约5548亿元。
平板玻璃行业自国发〔2009〕38号文件发布以来,共新增84条浮法生产线,合计产能3.2亿重量箱。截至2012年年末,全国平板玻璃生产能力超过10亿重量箱,但产量仅为7.6亿重量箱,平板玻璃产能利用率多年来在70%~80%之间波动,持续低于90%的正常水平。目前正在建设的浮法生产线32条,合计产能约1.2亿重量箱,若全部建成投产,平板玻璃总产能将达11.3亿重量箱。若按每重量箱平板玻璃投资90元计,2012年平板玻璃过剩产能2.47亿重量箱,在建产能1.2亿重量箱若全部建成投产,合计将造成投资闲置或资源浪费约330亿元。
当前,水泥、平板玻璃产能过剩是全方位、全国性的,而且已经产生了严重影响和后果,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不断增加。2012年,水泥制造业全年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2.8%,亏损企业比重上升到24%;平板玻璃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下降幅度超过60%。可以说,《指导意见》的发布实施,恰逢其时,否则,将可能引发新的危机和系统性风险。从宏观层面来讲,工业领域的产能严重过剩将增加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银行不良资产和金融风险,对稳中求进的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波动和冲击。同时,水泥等产业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继续盲目新建生产线,不仅造成国家财产、资源、能源的浪费,还将给未来的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的进步空间增加新的障碍。
二、水泥、平板玻璃产能严重过剩的成因。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产业部:《指导意见》对五大行业产业严重过剩产业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具体到水泥、平板玻璃行业,其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泥、平板玻璃行业的发展方式仍然没有得到切实转变,行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靠增加投资、扩张规模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窄。
二是受短期利益驱动的非理性发展行为所致。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短期利益和政绩,置国家和行业整体利益于不顾,盲目招商引资。由于缺少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作指导,不少地区误将未经科学研究和论证的本地区可能出现的最大水泥、平板玻璃需求量(多数为凭经验推断)作为发展目标;很多投资项目缺乏称得上科学意义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以满足通过项目核准为前提的项目申请报告(或可批性研究报告)成为众多咨询机构普遍遵循的潜规则;有些项目甚至违反项目建设程序,先开工建设,后履行核准申报程序。此外,大型企业间的规模扩张攀比,是产能过剩的重要推手;一些地方政府从局部利益、政绩考量等角度出发,盲目招商引资,更为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产能过剩推波助澜。
三是个别地方政府对行业发展管控乏力、监管不到位,政策执行力度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出于区域发展或自身政绩的考虑,不顾市场客观需求,一味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只关注投资建设新项目,因此将新建水泥、平板玻璃等项目作为其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由于竞相核准水泥、平板玻璃投资项目,使水泥、平板玻璃工业发展尤其是水泥发展几乎到了失控程度;甚至为了局部利益和地方利益,违规干预,支持、纵容违规新建项目不断上马。
四是资本的逐利性和信息不对称导致重复建设屡禁不止,产能过剩日趋严重。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客观存在,加之前几年水泥、平板玻璃行业曾有过较高的利润率,因此社会资本不断进入,企业也盲目跟从。同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资本和企业无法对市场和未来发展趋势予以准确把握、掌控,导致项目投资行为的盲目性、冲动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失衡。
五是行业企业缺乏自律,缺少自我纠偏、自我完善的能力。一些企业,包括有些大企业集团未有效发挥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所应担负的责任,置行业大局于不顾,明知产能已严重过剩,竞争愈加激烈,但仍抱着拼资源、拼价格、打压竞争对手、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心态,上不顾宏观调控政策,下不顾市场激烈竞争,仍然扩建新的生产能力;各路英雄,或新建或拟建,跑马圈地,在追求规模扩张方面争先恐后,可谓各显神通;不少不具备水泥生产经验的投资者,凭着对市场商机的敏感,也纷纷进入水泥行业淘金。最终使新型干法水泥投资热在不同区域此起彼伏,超规划、超市场需求建设了一批生产线,结果造成产能严重过剩、价格效益严重下滑,行业发展陷入困境。
六是企业之间同质化竞争,转型升级缺乏新技术支撑。水泥、平板玻璃的发展依然以重复建设为主,产品、技术水平差距拉不开,企业同质化竞争,导致价格战,行业利益受损。另外,企业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发展模式单一,初级产品多,只注重横向发展、扩张规模,对延伸产业链、发展深加工制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等加快转型升级换代的要求理解不深、实施不力。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较少、技术储备不足,转型升级缺乏技术引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