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国家文化公园

安徽省:建设公共文化场馆,打造“运河名城、水韵泗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典型案例(六)

发布时间:2023/03/21
来源:社会司
[ 打印 ]

  泗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北邻徐州,南接淮扬,交通便利,水系发达。泗县作为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历史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的发源地,也是大运河通济渠唯一一处活态遗址段,被誉为通济渠段的“活化石”。近年来,围绕大运河泗县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建设工作,擦亮“运河名城、水韵泗州”这一城市名片,泗县大力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打造公共文化场馆集聚区。

  泗县打造和运行公共文化场馆集聚区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广泛建设各类公共文化场馆。自2012年以来,泗县先后建设了博物馆、图书馆、规划馆、古鞋博物馆、泗县隋唐运河博物馆、泗县皖东北革命纪念馆、泗州剧院等十大公共文化场馆,总建筑面积达30000平方米,建设投资近10亿元,集场馆游览、非遗教学、文化演出、社会教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文化场所,形成了泗县公共文化集聚区,是了解泗县历史文化、城市发展、地域风情的文化窗口。

  第二,紧密结合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相关理念。泗县十大公共文化场馆建设,紧紧依据大运河安徽段保护规划和大运河安徽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相关理念进行,在大运河泗县段世界文化遗产区域范围内错落分布,围绕泗县大运河的保护展示利用,充分进行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展示。这些公共文化场馆错落有致,形成了移步换景皆有文化场所,静态展示与动态体验相结合的多样化文化体验,使广大观众能够系统性、全面性、完整性地体验了解泗县文化。

  第三,公共文化场馆集参观游览、互动体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各文化场所主题特色鲜明,走进博物馆能够了解泗县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是了解泗县历史文化的综合性文化场所。规划馆展示泗县近年来发展成就与未来规划,感受泗县的城市规划发展,展望泗县城市未来。隋唐运河博物馆展示泗县运河风情、人文历史和考古发掘成果,可以体验泗县运河人家风土民情。泗州剧院开展泗州戏等各类非遗展演,聆听一曲泗州戏,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第四,泗县十大公共文化场馆均为政府投资建设,由政府各职能部门运行,常年免费对外开放,将公共文化场馆的文化展示、社会教育、文化研究等功能统筹推进,形成泗县地域文化百花齐放的局面,使泗县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得到活态化的展示利用。

  第五,泗县公共文化场馆集聚区的成效在于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价值和优势,把泗县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现代化城市发展建设等进行充分展示,形成了功能多样、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场所。一方面,通过文化场馆体验,把静态的单一运河游览加以动态活化,使大运河遗产与文化旅游得以紧密结合,从而促进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利用。另一方面,以运河遗产为依托,不断发挥各类公共文化场馆的内涵与价值,与泗县运河文化加以融合,全面展示以运河文化为拓展的泗州文化、皖北民俗文化、非遗文化、漕运文化等多样文化,使得泗县“运河名城、水韵泗州”这一城市品牌不断响亮和充实。

  泗县公共文化场馆集聚区建设和运行过程也为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利用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启示。一是探索多渠道的场馆开放运行模式。公共文化场馆开放运行,以政府为主导,积极探索运用社会力量进行参与,同时开展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与高校合作,建立长久稳定的文化研究教育,为文化场馆提供强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二是提升公共文化场馆的开放服务水平。在公共文化场馆众多、展示内容丰富的背景下,要不断加强自身展示教育功能的发挥,提高场馆的服务功能,开展各类活动和文化展演,吸引社会大众,让各类人员走得进、留得住,具有长久吸引力。三是注重文旅结合的文化产业发展。利用好各公共文化场馆的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旅游景区创建、文创产品研发、相关产业链带动等模式,与旅游、休闲、研学等活动相结合,发展泗县地域文化产业,通过产业带动,发挥公共文化场馆集聚区的社会价值。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