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国家文化公园

浙江省:杭州塑造滨水空间,打造世界级人居文明典范——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典型案例(五)

发布时间:2023/03/21
来源:社会司
[ 打印 ]

  杭州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位于杭州市拱墅区京杭大运河沿岸,由大城北核心区内京杭大运河、杭钢河、电厂河沿岸滨水特色空间环线组成,整体长度约18千米。项目规划充分做大“水”的文章,塑造特色的滨水空间尺度,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态需求,形成集观光、休闲、跑步、骑行等多种需求为一体的公共空间,同时沿线根据基地特色设置若干个文化活动主题的水岸活力公园,打造具有标志特性、文化特征、国际水平的世界级滨水空间。

  杭州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岸线全长约18千米,总用地面积约1.28平方千米,绿化带宽度15~100米,河道宽度在40~120米,投资约19亿元。项目分三期实施,至2023年年底全线贯通,实现京杭大运河杭州大城北段由“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华丽转变。

  杭州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有丰富发展理念,一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绿色发展理念。示范区提出了“先引人再引产业”的发展模式,区域定位为打造“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宜居环境、优秀文化吸引着高端人才主动涌入江南水乡这块宝地。未来,好风景优势将转化为经济优势,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将在示范区形成。二是上海杨浦滨江将“工业锈带”转变成了“生活秀带”规划建设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滨江考察时对杨浦区科学改造滨江空间、打造群众公共休闲活动场所的做法表示肯定,并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滨水公共空间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杭州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布局特点鲜明,首先,构建了多样的节点活动空间。为了给不同人群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空间,滨水沿岸一些空间被植入和赋予特定的功能,包括休憩、运动、观光、驿站等。其次,营造了线性贯通的休闲功能。从整体上导入水陆观光、运动等线性功能,包括通过水上观光线和陆域的漫步道、慢跑道、骑行道、观光车道5条线路设计,从滨水至腹地,水陆联动,贯通设计,形成活力开放、独特韵味的休闲运动长廊。再次,成为个性定义的特征水岸。根据水岸腹地不同的用地功能和项目定位,个性化定义滨水岸线的公共开放特征,具体分为自然水岸、社区水岸、城市水岸、水上巴士水岸、庆典水岸,由低到高赋予其不同程度的广场活动空间,增强老百姓和游客的可达性。最后,汇聚文化元素的小品景观。大城北是浙江和杭州近现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集聚了杭州最集中的工业遗存,针对保留的工业遗存元素进行艺术化设计,塑造杭州大运河独特景观特色。

  杭州大运河滨水公园的主要特色,一是功能复合。在严守城市安全底线基础上,注重发挥河道的海绵调蓄功能,增强城市防汛排涝能力,尊重沿河陆域空间的历史文化肌理,发掘沿河景观游览、公共活动、开放共生等内在潜力,有序打造并实现河道及沿河陆域水上旅游、公共交流、景观多样的复合功能。二是三生融合。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从生产型岸线转为生活、生态型岸线,不断盘活资源,打造公共开放空间,构建高品质的水岸环境,充分体现生态宜居、开放多元、生生不息的城市魅力,提升河道及沿河陆域空间服务城市的能力。三是水陆统筹。从仅仅关注水域本身,向注重水陆一体化建设转变,强调水陆统筹、水岸联动和水绿交融。统筹协调规划、水务、绿化、交通、环保等部门,全面解决河道及沿河陆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运维等问题。四是整体设计。滨水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多种功能的复合空间、城市生活交往的活动载体,项目规划建设从只关注工程设计向整体空间的一体化设计转变,不仅要考虑河道的等级、功能、水位变化等水利工程要求,更需要强调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城水相融、人水相依,提升滨水景观品质。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