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牵头,联合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浙江、天津 7 省市有关单位,并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的学术支持下,合力编纂 8 卷本的《大运河文化辞典》。
大运河贯穿南北、连通古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流动的、活着的世界级人类文化遗产。大运河在实现南粮北运、维护国家统一、繁荣社会经济、促进文化交流、兴盛沿线城镇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生动地记录着国家与民族文脉的传承,深深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具有重大的时代与历史价值。辞典的编纂体现了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与担当,全面展示了中国大运河历史和现状,填补了中国运河文化研究的空白,满足当代社会知识普及、文化传承的急需,具有长远意义。
《大运河文化辞典》作为一部工具书,不能只“藏之名山”,更需要“通邑大都”,要切实推动大运河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切实为大运河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焕发时代风采进行“鼓”与“呼”。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辞典的功用与价值,《大运河文化辞典》在定盘决策中作出了具体设计。一是在读者对象上,充分考虑广大读者的求知需求和阅读喜好,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呈现基础性、大众化的大运河知识;二是在文化主题上,详细划分内容的主次排序及其边界,从水道水系、水工设施等多方面为读者全面阐释大运河文化。三是在体例上,采取专题性条目体写法,内容重点强调社会共识性。四是在框架设计上,运用大量专文、图照、辞条正文等,尽可能形成图文并茂、相互映照的效果。五是在辞条选定上,强调科学、合理、全面、平衡并突出主题,尽可能提升辞典的知识“含金量”。六是在辞典审定上,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重点强调内容的完整准确性。七是在组织机制上,建立行之有效的交流互助、携手并进机制,有效保证辞典内容的完整、连贯、平衡和体例的规范统一。
《大运河文化辞典》的编纂工作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要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历代研究成果。通过形成可供检索、准确全面、通俗易懂的大运河文化基础知识体系与精粹,阐释、传播、普及和弘扬大运河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大运河、热爱大运河,同心戮力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展示中华文明、宣传中国形象、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重要支撑。
第二,要处理好系统性与主轴性的关系。既要考虑大运河整体发展的系统性,全面关注涉及大运河文化的文学艺术、人物事件等,又要紧紧抓住“水道”这根大运河文化所依托的主轴,清晰呈现大运河文化的发展脉络,让读者“拎得清”大运河发展的来龙去脉,快速掌握大运河最核心的知识。
第三,要处理好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关系。辞典不能厚古薄今或薄古非今,要做到连通古今、交相辉映,不仅要记述大运河历史变迁,探索变迁之后的内外动因,还要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的探索中逐步发展完善的时代烙印,将古老的大运河与现代发展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彰显古代运河的灿烂文明与历史,又体现出当代中国人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
第四,要处理好专业性与可读性的关系。辞典作为旨在向大众传播、推广大运河文化的工具书,反映的不是关于大运河的学术性、探索性、争议性知识,而是已有社会共识、历史定论的基础性知识,既要注意内容的专业性,更要强调文字的可读性,尽量将运河的专业知识表述得通俗易懂。
第五,要处理好统一性与地域性的关系。辞典的编撰应兼顾运河文化的统一性和各河段的地域差异性,既要高度重视各段运河的地域性特点,又要防止因“地域性”而以城市水系替代运河水系,将地域内的文物古迹都纳入运河文化之中,模糊了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