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5年,在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各项方针政策,扎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完成了“十一五”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十一五”情况
(一)经济发展情况
1、实力增强,GDP在全国位次前移3位财政收入增量创历史最多时期。一是生产总值提前两年实现规划目标,在全国位次前移。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6000亿元的规划目标。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10021.53亿元,为2005年的2.5倍,实现了翻番,“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由20位提升到2010年的17位。
2、高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我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力度,推进能源大省和城镇化建设,产业投资和重点领域项目建设投资呈现良好的运行态势。5年来,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万亿元,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一五”全社会固定资产1.7万亿元的目标任务。年均增长34.3%,比“十五”期间加快14.5个百分点。
3、质量提高,人均生产总值实现历史新突破。人均生产总值提前两年完成目标,突破4000美元。尤其是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最艰难的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688元,突破了3000美元(折合3175美元),跨入了崭新的历史新阶段。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为“十五”末的2.5倍,是“十一五”规划目标16000元的1.66倍。“十一五”时期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比“十五”时期高3.2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省人均生产总值从相当于全国74.7%提升到84%以上,为历史最好水平。
4、速度加快增速创历史最快和持续时间最长时期。“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全国各省市区前10位,立足于全国各省快速发展的第一方阵,生产总值增速保持13%以上,年均增长14.8%,比“十五”时期加快2.9个百分点,是我省历史上发展最快和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6.1%,比“十五”时期快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6.5%,加快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14.8%,加快4个百分点。
5、工业更强主导地位进一步凸现。工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超过“十一五”规划43%的目标。“十一五”时期,工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除2009年42.9%外,其余各年均在44%以上,超过“十一五”规划43%的要求。全省工业增加值连续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和4000亿元大关,2010年达到4516.4亿元,占GDP比重由41.96%提升为45.07%,提高3.1个百分点。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支撑作用增强,形成了陕汽、延长、煤业、电子信息集团、省医药控股集团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从4家增加到14家,其中延长集团突破千亿元大关。
6、基础坚实,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有效缓解。“十一五”时期,全省累计完成投资达2.6万亿元,相当于“十五”时期的4倍,年均增长34.4%,比“十五”时期的19.8%加快14.6个百分点。“十一五”前四年累计投资17657.15亿元,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1.7万亿的目标。
7、环境改善,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变。以秦岭保护、渭河治理、退耕还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和节能减排强力推进,全省森林覆盖率由37.26%提高到41.42%,万元GDP能耗由1.42吨标准煤下降到1.13吨标准煤,完成了“十一五”下降20%的目标。
8、结构更优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明显变化。“十一五”以来,我省不断致力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由11.1∶49.6∶39.3调整为9.4∶54.5∶36.1,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90.6%,比“十五”末提高1.7个百分点。
9、煤电油运行平稳
煤炭:“十一五”时期,我省煤炭工业以按照稳定渭北、积极建设彬长、重点开发陕北的战略,加快煤炭产能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和科技进步,注重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煤炭工业步入良性健康发展轨道。5年来,我省加快煤矿资源整合,关闭小煤矿305个,同时,以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建设和煤矿产业升级改造,建成了彬长矿区大佛寺煤矿、黄陵矿区二号煤矿等25个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矿井,新增产能约1亿吨,新建单井平均产能达到400万吨/年。2010年煤炭产量突破3亿吨,达到3.6亿吨,“十一五”期间累计生产原煤12.4亿吨,年均增长14%以上。
电力:“十一五”期间,在经受多重困难和严峻考验的情况下,我省电力工业实现了飞速发展,电力运行总体平稳,总体呈现“供大于需”的格局。全省发、用电量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双双突破800亿千瓦时,分别达到876.86亿千瓦时、859.22亿千瓦时;基建新增装机速度年均增长超过15%,电力装机实现翻番,期末发电装机容量达2500万千瓦,位居西北第一,电力供应能力得到极大提高;电源结构继续优化,水电装机容量突破250万千瓦,风电装机实现零突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所占比重持续提高;网架结构进一步加强,750千伏超高压主网架逐步形成;外送能力初具规模,送电能力达到771万千瓦;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省平均发电煤耗降至319克/千瓦时。
石油:“十一五”期间,我省石油生产基本保持良好运行势态,石油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原油、天然气产量位居全国各省(区)前列,全行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2006—2010年,全省完成原油产量10801万吨,原油加工量8418万吨,天然气产量485亿立方米。
二、“十一五”经济运行调节工作成效
1、确保了全省煤电油气运等重要生产资料的保障供应工作,为全省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重要贡献。特别是在2008年冰冻雨雪灾害、“5.12”大地震、奥运保电等重大事件中,全力以赴做好经济运行调节工作,多次被省政府通报表彰。
2、积极推进全省节能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完成部分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节能降耗在省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按照分工和目标责任考核要求,协助和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努力确保节能降耗任务顺利完成,被省政府评为“节能工作先进单位”。
3、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做好节约用电、提高用电效率工作,逐步建立健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全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采取积极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宣传及培育工作,创建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绿色照明等有效措施,保证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目标的落实。
4、协调解决经济运行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做好陕北石油重组工作,解决相关遗留问题;拟定和修改完善《陕西省天然气供应应急预案》、《陕西省成品油调度协调应急预案》、《陕西省大面积停电事故预案》,并组织陕西省应对大面积停电事故的演练;全力以赴确保“两湖一江”等重点地区电煤的组织和运输;金融危机期间,协调解决榆林地区载能工业用电问题和铜川铝厂直供电事宜,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完成全省供电营业区划分和高耗能企业用电甄别等工作,为企业减轻负担,得到企业一致好评。
三、“十一五”经济运行调节工作体会
“十一五”期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经济运行调节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使我们感到必须进一步加强应急协调机制建设。做好经济运行调节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应急协调保障机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运行调节的手段和职能也随之不断拓展和更新,经济运行中的调节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工作接轨,理顺经济运行协调机制,促进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运力等重要生产资料供的综合协调工作手段多样,方法灵活。(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