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工业经济运行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不断强化经济运行综合协调,推进生产要素有效配置,化解各种困难和矛盾,提升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特别是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支持玉树灾区救灾重建,经济运行呈现了工业总量持续增加、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节能降耗成效显著、重点企业迅速成长、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全面完成了“十一五”各项预期目标。
(一)工业总量持续增加。全省工业增加值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203.94亿元,增加到2010年613.65亿元,比2005年翻1.6番,年均增速16.9%,占全省GDP比重由37.6%上升到45.5%,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1.9%提高到5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79.54亿元增加到571.76亿元,年均增速18.3%。工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
(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始终把推进项目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力度。随着钾肥综合利用、多晶硅、单晶硅及硅切片、电解铝及深加工、铜箔等项目相继建成,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拉动了全省工业持续快速增长,极大提升了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全省一般性工业投资(采矿业和制造业)累计达1038亿元,比“十五”净增加72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1%。
(三)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07.49亿元,年均增长27.0%;实现利税达到1082.66亿元,是“十五”的4.29倍。全省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实现利税稳步增加;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330.31,较“十五”未提高103.17点。
(四)节能降耗成效显著。通过政府资金扶持、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清洁生产和技术进步等措施,使我省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05年下降26%以上。累计淘汰落后产能铁合金46.8万吨、电解铝16.5万吨、水泥385.8万吨、碳化硅19.3万吨、电石5.3万吨、钢铁20万吨。
(五)重点企业迅速成长。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企业上市进程,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兼并重组步伐,推动管理创新等工作,西部矿业、盐湖集团、亚洲硅业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迅速壮大,对全省工业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西部矿业2007年成功上市,并连续四年入围全国企业500强,西钢集团连续数年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盐湖集团整体上市工作进程正在加快。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13户,50亿元以上企业8户,100亿元以上企业达3户。
(六)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扶持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青海电子材料、洁神集团、康泰模锻、藏羊集团、伊佳服饰、清华博众、原创电子、可可西里等一批专、精、特、新的非公经济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2010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365.3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1.9 %,比2005年提高了6.6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加大。
“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运行工作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积极应对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运行工作呈现出一些特点:
(一)科学测算,认真分解地区工业目标。随着运行走势和节能形势的变化,省政府对工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确保完成“十一五”工业发展目标,我们综合分析应对金融危机中的工作思路、措施、效果,认真总结工作中不足和薄弱环节,仔细了解重点地区、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发展情况,并结合重点项目进展情况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对各地区年度目标进行了深入分析,反复测算,跟踪落实。
(二)扩大范围,加强重点企业运行监测预警。针对过去30户重点企业已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工业运行实际的情况,根据“集中优势,突出重点,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原则,对重点联系监测的原30户企业调整补充到40户,并对主要监测指标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新增了产量、经济效益及生产变动、销售变化、产品库存、下月生产销售变动趋势等相关动态指标,其中选择10户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作为重中之重,实行旬监测,工作的针对性明显提高。实践表明,抓住占全省工业总量75%以上的重点企业运行调度,就可以保证工业的平稳运行。
(三)找准支点,全力以赴抓好保增长工作。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面对日益恶化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下行的严重困难,快速反应,积极应对,及时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结合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措施,提出并实施财政、税收、金融、社保,以及企业电价补助,铁路运费优惠,缓交企业所得税、信贷奖励等政策措施,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开展互帮互助、开源节流、加强管理、练好内功、降本提效,最大限度保生产、保增长,有效遏制了工业企业生产急剧下行的势头。
(四)统筹协调,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在全国铁路运输总体紧张的大环境下,我省运输形势也日趋紧张,为此我们加强与铁路部门协调配合,及时解决需求、运力、结构间的矛盾,最大限度满足企业运输需求。针对关角隧道改造通过能力严重限制,积极采取多机牵引和公铁分流等方式,缓解关角隧道的瓶颈制约,确保物资运输。
(五)攻坚克难,确保电力保障供需平衡。克服省内用电量需求猛增,电量缺口加大,汛期龙羊峡水库水位超限,电力供需矛盾突出,加强全省工业用电发展情况调研分析,优化电力资源配置,超前谋划,积极落实外购电量,满足省内用电需求;先后实施联动电价及差别电价政策;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采取强制性停限电等综合措施强力淘汰落后产能,并经多次与国家有关部门衔接,调整全省用电量统计口径,保证了全省电力平稳运行、节能降耗任务完成。同时积极做好玉树灾区电力应急抢险和电源恢复工作。
(六)依托项目,积极协调企业信贷资金需求。坚持银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互通企业流动资金、工业项目贷款需求情况和金融机构贷款重点投向等情况。积极组织金融机构与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中小企业和区域经济银企信贷签约活动,积极举行了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工业发展银企合作签约仪式,特别是08年先后召开了七次银政座谈会和四次签约仪式,有效缓解了企业生产和流动资金短缺问题,实现了经济金融互动双赢。
(七)高度重视,积极开展企业减负工作。根据全国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迅速行动,及时调整充实省减轻企业负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制订企业减负专项治理实施方案,明确职责、落实任务,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纳入常态工作机制,顺利完成了启动部署、自查自纠、检查整改和总结上报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企业轻装上阵,企业减负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八)快速反应,积极做好应急保障工作。特别是针对4.14玉树地震,承担了救灾时期的煤炭、成品油和重建初期的建材保障工作。共协调调运成品油2000多吨、煤炭1万吨,协调捐赠棉帐篷125顶、煤炭400吨,解决了灾区的燃眉之急,并起草了建材保障方案,实施了第一批约4亿元的建材采购。
(青海省经济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