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广东省主要预期目标是:(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工业品内销增长18%;(3)软件业务收入增长20%,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0%;(4)单位GDP能耗下降3.43%;(5)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8%以上,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超过20%;(6)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增长20%;(7)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超过60%;(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明显提高。为完成以上目标,2011年经济运行调节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完善监测分析体系。注重拓展分析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对商贸流通、重点行业、民营经济、节能降耗、两化融合、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方面的监测分析。通过办好统计月报、统计快报、产业运行快报等运行刊物方式,努力形成“日监测、周监控、旬跟踪、月分析”的工作机制。探索开发广东省重点企业经理人采购指数,推动该指数真正成为全省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和“报警器”,增强对宏观经济的预测预警水平,更好地为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服务。进一步做好煤电油运运监测分析工作,继续发挥“广东省电力运行实时监控系统”和“广东省成品油监控系统”两大监控系统的监测预警作用,加强与各有关部门、重点电力用户定期联系和重点石油企业的沟通联系,加大对煤炭调运重大问题的研究,通过调研,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继续完善煤炭调运监测的月、周、日监测分析和要情专报等信息报送工作。
二、全力保障电力有序供应。一是加大协调力度,力争黔电按计划东送。及时向国家发改委、省政府请示报告,请求协调,加强与贵州省电力主管部门联系,阐明我省面临的严峻供电形势,争取协调贵州按计划送我省电力;协调南方电网公司通过贵州省电网公司促请贵州省政府尽早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电煤快速下滑局面;协调中华电力公司,争取采用电量置换形式,调整港电送我省电力电量计划。二是加强调度运行管理,认真做好负荷预测和电力电量平衡工作,合理安排运行方式,充分挖掘发电潜力,最大限度减少供电缺口;三是加快电力建设,提高供电能力。跟进各项重大电网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尤其是高度关注粤东地区电网建设情况;在电源建设方面,协助、落实好新增机组建设工作,促进各电源和送出工程项目建设的衔接,力争项目同步投产。四是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继续加大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力度,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错峰用电方案,精心安排用电计划,确保居民用电,充分考虑国家、省重大专项,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项目、省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产业基地布局的因素,用电指标向重大专项倾斜,支持各市的优势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
三、加强油品供应保障能力。一是加强市场监测预警,落实资源保障供应。密切关注国内外石油市场供应、价格走势,继续坚持做好日报、周报、月报监测分析工作,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及省委、省政府报告有关情况,并抓紧做好对《广东省油品供应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工作,加强市场监测、分析、预警、应急的能力。二是继续推进粤Ⅲ车用成品油推广使用工作。我委将继续会同环保部门,协商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石油企业,抓紧落实汕头、梅州、江门、阳江、湛江、茂名、潮州、揭阳8个城市粤Ⅲ车用柴油的推广使用工作。三是引导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强化广东油品供应保障能力。我委将积极引导成品油市场主体走向多元化,营造可竞争性的市场环境,积极鼓励有资源、有实力的大型国有石油企业进入广东市场,扶持这类企业在我省建设成品油销售网络,发挥供应主渠道作用,逐步形成油源和经营主体多元化、品牌和服务差异化的市场格局,构建我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油品市场体系。
四、确保煤炭稳定供应。一是继续深化与大型煤炭生产企业的战略合作。今年我委将重点做好与神华集团、中煤集团签订“十二五”煤炭供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相关工作,力争实现两家央企供煤量占全省煤炭需求量的35%。二是全力推进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的建设。我委将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统一部署,会同煤炭、电力、港口等企业全力推进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的建设,切实提高我省煤炭应急保障能力。我省的广州港和高栏港已纳入到国家煤炭应急储备方案,一期储备规模分别为20万吨和30万吨,由中煤集团和神华集团承储。三是做好深圳大运会电煤保供工作。我委将参照广州亚运会的模式,争取大型煤炭生产企业集团的支持,确保深圳大运会筹备和举办期间电煤稳定供应。
五、大力提升港口铁路转运能力。广州港是我省铁路运输主要转运港,主要辐射湖南、江西、粤北地区。近年来,由于湖南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管力度和公路治超力度的加大,粤北地区煤炭供应持续偏紧,经广州港铁路转运量快速增长。今年我委将继续会同广铁集团、广州港集团和重点用户企业抓好港口转运工作,增加路企直达列车的开行数量,重点保障河源电厂、韶关电厂、华电坪石电厂、湖南鲤鱼江电厂(全部电送广东)、韶钢集团的运输需求。
六、推进省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建设,完善信息交流平台建设。落实服务制度向基层部门延伸,形成较完善省市县联动的制度体系。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对基层部门直通车服务制度建设的督促指导和监督检查,督促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直通车服务措施,建立健全部门内部督办机制,切实履行服务承诺。建立完善直通车服务工作考核评价制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推进信息平台二期开发建设,不断完善平台各项功能,重点将优化信息发布、网上咨询功能,增强数据统计分析功能,逐步开发网上审批审核办事功能。推动政企网上交流咨询互动。(广东省经信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