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 “十二五”的开局起步年,也是湖北经济由恢复性增长转向正常增长的重要一年。切实做好经济运行工作,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于进一步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推动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
总体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壮大产业规模和提升竞争力为重点,坚持把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结合,创新经济运行工作机制,强化监测分析和综合调节,着力开拓市场和培育增长点,努力实现全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利润总额增长9%;税金总额增长12%;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7%;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5%。围绕以上思路和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精心组织工业生产,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按照省委、省政府推动湖北经济跨越式发展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兴省”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秉承“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大力推进“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千亿元产业接续计划”和先进制造业振兴工程,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抓好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密切跟踪工业增长点情况,搞好跟踪服务协调,促进重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一年之计在于春,按照“抓早、抓紧、抓实”的原则,突出抓好一季度生产工作,以月保季,以季促年,力争一季度开好头、起好步,以良好开局为全年目标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二)强化工业监测分析,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走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形势监测,密切跟踪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敏锐洞察经济政策动向,坚持月度分析、季度例会制度,抓好年初起步、年中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年终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加强周边省份、市州之间的横向比较分析。不断拓展监测范围,完善能源资源、产品价格、金融信贷、进出口等基础性数据库,抓好企业用电量、市场价格、原材料供应、交通运输等先行性指标分析,防范和化解苗头问题和运行风险。加强经济运行监测网络建设,完善百户重点工业企业监测平台,准确把握微观经济动态。强化信息引导,搞好经济运行信息调度和发布工作,引导社会预期和企业生产。
(三)加强经济运行综合调节,保障生产要素稳定供应。继续抓好煤电运要素综合协调,跨区域协调落实好外购电、煤源和运力;在做好日常运行调节工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重点时段、重点部位、重点企业的要素保障。跟踪信贷政策变化和企业资金需求,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用好、用足工业生产调节资金,努力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矛盾。认真做好全省工业动员潜力调查,3月底前完成工程机械、重型机械、电工电器产品潜力调查工作,掌握应急物资生产能力状况。指导各地编制好本地区工业产品应急保障预案,提前做好运行调节方案、应急预案以及药品、原材料、燃料等应急物资的生产和储备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四)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和市场开拓力度,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围绕提高工业增加值率和销售利润率,引导企业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加大研发投入和产品更新力度,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抓住国家扩大消费需求机遇,针对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和新的消费热点,组织企业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服务好民生和“三农”,做好农资、节令性商品、居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支持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展销活动,提高工业品产销衔接水平。引导企业强化生产经营管理、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压缩产成品库存,加强应收帐款清收和货款回笼,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改进和完善全省工业经济效益考核办法,加强市州工业经济效益目标考核,狠抓扭亏增盈工作,继续对效益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五)加强调查研究,为工业发展出谋划策。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二五”跨越式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研究总结“十一五”全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律,分析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研究提出对“十二五”工业发展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加强湖北与周边省市产业结构比较,开展新兴产业培育、装备制造业发展等专题调研。加强对影响工业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和产业发展潜力的调查研究,适时推出工业企业年度发展报告。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动向,注意跟踪工业微观层面变化,组织开展企业资金、用工等方面的“短平快”调研,并适时开展全省经济运行系统优秀调研成果评选表彰。(湖北省经信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