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2011年全国经济运行工作会议

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一五”经济运行调节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1/05/31
来源:运行局
[ 打印 ]
 

 “十一五”期间,广西工业经济运行调节工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坚持走广西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五年间,我区工业经济总量翻番,强优企业和百亿元园区倍增,重点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带动我区经济较快发展。

一、取得的成就

1、工业总量快速增长。2010年,全区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860.46亿元,是2005年1264.84亿元的3.05倍。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2.9∶37.9∶39.2调整为2010年的17.58∶47.47∶34.95,二产比重持续上升,其中工业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6%,比2005年的31.7%提高8.9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5%,有效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

2、优势产业蓬勃发展。千亿元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食品、汽车、冶金三个产业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有色金属、石化、机械、电力、建材五个产业销售收入均超过五百亿元。重点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有色金属、食品、石化等资源型产业加快向精深加工方向拓展延伸,汽车、机械、电子信息、医药等现代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显成效。

3、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在保持工业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工业企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大幅增长。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61.58,比2005年的157提高104.58个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净利润465.76亿元,比2005年增长2.45倍;全区实现税金414.05亿元,比2005年增长1.61倍;工业新产品产值991.20亿元,比2005年增长2.44倍。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一批主业突出、实力较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涌现。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强优企业从2005年的11家发展到2010年的30家,其中,最大的规模企业销售收入已超450亿元。

4、工业投资大幅增加。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568.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627.33亿元,增长3.62倍;更新改造投资由2005年的275.7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215.90亿元,增长7.04倍。钦州千万吨炼油、防城港红沙核电、钦州金桂林浆纸一体化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桂东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建筑陶瓷、纺织服装及再生资源利用等产业发展迅速,为“十二五”我区工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5、产业布局明显优化。“十一五”期间,广西加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力度,全力推进西江流域黄金水道建设,加快资源富集区的产业布局,“两区一带”工业格局初见雏型。目前已形成了北部湾经济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玉林的沿海临港沿边工业产业聚集区;西江流域经济带:桂林、柳州、来宾、贵港、玉林、梧州、贺州等西江流域主要城市的工业经济带;桂西资源富集区:百色-河池-崇左等资源富集特色工业经济区。柳州制造业产业基地,沿海临港重化工业基地,以北海为主体的北部湾经济区高技术产业基地、百色铝工业、崇左锰业深加工和来宾、崇左糖业,梧州、贺州和玉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等工业基地初具规模。

6、工业园区发展迅速。不断创新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聚。2010年,全区共有国家级园区8个,自治区级园区21个,A类园区47个;工业园区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829.30亿元,占全区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的47.4%,比2005年提高29.4个百分点;产值超50亿元的园区28个,比2005年增加23个,产值超100亿元的园区20个,比2005年增加18个。钦州金谷石化产业园、河池·南丹有色金属新材料工业园区、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等一批专业特色园区迅速成长。

7、节能减排降耗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广西共淘汰落后电力126.6万千瓦、炼铁241.1万吨、炼钢504.9万吨、铁合金31.6万吨、电石4.6万吨、水泥892.8万吨、造纸70.4万吨、皮革13万标张、酒精5.7万吨、味精2万吨和柠檬酸1万吨,超额完成淘汰落后产能计划任务。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降低,资源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3.19吨标煤下降到2010年的2.0115吨标煤,年均下降8.8%。五年来共节能1810万吨标准煤、节水31.1亿立方米,削减化学需氧量97628吨、氨氮201吨、二氧化硫72205吨、粉尘48233吨。

8、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我区糖业综合利用水平、制糖深加工能力显著提升。建成投产4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精制糖生产线,精制糖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铝工业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百色循环生态型铝工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水泥工业布局日趋合理,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全区新型干法水泥占全区水泥产能比重由25%上升至73.4%。目前我区糖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甘蔗—制糖—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等若干条循环经济产业链;铝产业基本形成铝土矿采矿—选矿—生态复垦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水泥产业已经形成石灰石—煅烧—水泥熟料—工业废渣—水泥—预拌混凝土—水泥制品等循环经济链;合浦东园家酒厂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形成了独特的跨产业(工、农、服务业)和跨领域(生产、生活)的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9、煤电油运供需保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2010年,全区煤炭消耗量5600万吨,是2005年3888万吨的1.4倍;全社会用电量为992.8亿千瓦时,是2005年510.1亿千瓦时的1.9倍;成品油销售量为687.3万吨,是2005年405万吨的1.7倍;货物发送量116915.3万吨,是2005年41025万吨的2.85倍;港口货物吞吐量18629.8万吨,是2005年6877万吨的2.7倍。

经济运行关键要素的有效供应,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主要做法

1、围绕做大做强做优,加快实施产业振兴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促进产业调整和振兴一揽子计划,全面实施18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紧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的部署和要求,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工作方案主要任务分工安排的通知》、《关于贯彻落实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近期工作分工的通知》等文件,将目标任务和中心工作逐年分解落实到各市、各处室、各责任人,切实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确保各项目标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根据重点产业的目标要求,我委还编制完成了汽车、机械、冶金、有色金属、石化等12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推进方案,组织开展了《沿江工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广西西江流域造船工业发展规划》等编制工作,积极推进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

2、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围绕扩大总量、增加品种、延伸产业链、节能降耗等方面,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速培育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一是及时分解目标任务。不断完善项目责任制,将投资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市和主要企业,做好目标的量化分解和落实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和分级考核二是深入基层现场办公。我委每年均组成工作组,分赴14个市及企业进行对接指导。通过现场调研和座谈会等方式,帮助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并对重点项目进行跟踪协调服务,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三是积极开展项目储备与策划。指导各市围绕产业定位、产业链延伸、消费需求变化等,积极开展项目储备工作。根据我区产业现状特点及产业发展方向,做好项目推介、项目前期工作。四是多渠道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每年均按国家部委办要求,组织申报专项项目,争取国家部委办支持。同时积极主动与自治区国土厅和环保厅等有关厅局沟通联系,使我区重点项目用地、环保审批等方面得到他们的指导和支持。

3、围绕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加强工业节能减排降耗。把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专项行动,确保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一是扎实推进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落实任务,明确责任。与涉及淘汰任务的13个市签订淘汰落后产能目标责任书,向全社会公布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企业名单。强化淘汰落后产能专项督查,加大对重点工作和关键阶段的督查力度,对全区淘汰落后产能开展地毯式预验收检查,开展现场拆除落后生产线工作,提前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二是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切实把好能耗准入关。严格执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对新建项目采用更高一级的能耗标准和更为先进的节能技术和工艺,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水平。三是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引导企业使用节能减排降耗先进技术。机立窑水泥、小磨机、隔膜法烧碱、炼钢小高炉等高污染生产工艺和装备被淘汰;变频节能电机、窑炉节能燃烧等一大批先进技术与装备得到推广应用。四是加强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将重点监管范围从八大重点行业和416家重点耗能企业,扩大到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密切监控工业节能降耗及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超耗能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制度,要求各市对超能耗企业实施“一厂一策”的整改方案切实做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

4、围绕集聚集约发展,加强工业园区软硬实力建设。研究制定实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会战、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发展等一系列配套工作方案。按照低碳、生态、集约、循环发展的理念,引导和推动各市加快专业化和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配套完备、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促进重点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上规模、上水平。同时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以“三通一平”为主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增强园区产业配套和商务服务、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能力,努力打造好承接项目的平台。

5、围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着力点,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工作。一是构建特色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二是培育重点行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工业园区;三是引导和推进再制造产业加快发展;四是推广与应用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和关键性技术

6、围绕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抓好经济运行协调。以煤电油运供需为重点,强化监测分析、综合协调,实行自治区、市、企业三级联动,24小时值班的经济运行协调机制,对突发事件和应急情况及时有效处理,确保工业经济运行安全有序。突出抓好工业经济运行综合分析月报,建立全区工业经济旬报预测分析制度,对全区工业经济运行及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进行监测分析,密切关注运行动态,强化预测预警工作。通过协调火电企业电煤需求、加强节能降耗电力调度、制定用电避峰应急预案、协调增加成品油配置指标、强化铁路运输协调等方式,有效解决煤电油供给保障、原燃材料和产成品运输等问题。广西区工信委提供)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