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2011年全国经济运行工作会议

广东省“十一五”经济运行调节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1/05/31
来源:经济运行调节局
[ 打印 ]
 

 “十一五”时期,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经济运行系统坚持不懈,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决策部署,成功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促进了全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过去五年,我省着力加强和改善经济运行调节,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 “双转移”战略,千方百计推动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力地推动经济运行调节工作再上新台阶。“十一五”时期,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软件业务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4%、16.9%和34.2%;2010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7.2%;内源型工业的比重达44.6%,比2005年提高6.7个百分点。

一、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夯实煤电油运调节基础。推进经济运行监测信息化建设,建立数据库平台,提高经济运行统计分析、监测预警工作效率;创新监测分析体系,提升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水平;完善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开通直通车政企信息交流平台,推进直通车服务制度向市县政府部门延伸;完善煤电油运月度分析专刊、煤电油运监测周报、要情专报等监测分析和信息报送工作,以及重点电力用户定期联系制度和省内重点石油企业每月例会制度,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电力和成品油企业的沟通联系,提高监测的时效性、前瞻性和参考价值,及时发现和排解电力和成品油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广东省电力运行实时监控系统”和“广东省成品油监控系统”两大监控系统的监测、预警作用,配合对全省经济工作监测的需要。

二、提高电力综合管理质量,保障电力有序供应。积极协调好各电力企业,充分发掘现有发电容量的潜力,调配好全省电力、电量,确保重点地区和电网薄弱地区的负荷需求。督促各发电企业做好机组运行维护和燃料采购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机组非计划停运,杜绝机组缺燃料停运事件的发生。制定了《广东省加强需求侧管理实施办法》,有力地指导和推动全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协调南方电网公司加大对西电东送的调节力度,按照省间送电协议,科学合理安排送我省电力、电量,有效缓解我省用电紧张的局面。完善“有保有限”的用户管理原则,保障电力有序供应。2010年底,全省发电装机将达到7088.9万千瓦,是2005年的1.5倍,新增2383.4万千瓦,年平均递增约8.4%;全省发电量将达到3162亿千瓦时,是2005年的1.4倍,年平均递增约6.8%。从电网结构上看,至2010年底,全省500千伏变电站40座,比2005年增加23座;变电容量8525万千伏安,比2005增长136.8%。

三、积极开展清洁燃油推广使用,保障成品油运行正常有序。积极会同省环保厅,协商中石化、中石油等石油企业,多次发函落实粤Ⅲ、粤Ⅳ成品油资源供应问题,并多次组织会议确定推广范围及时间等问题。全省范围内实现了全面供应粤汽油,广州、珠海、佛山等13个城市同步完成粤柴油的供应。目前,我省是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符合国家第三阶段排放标准车用成品油时间最早、铺开范围最广的省份,推广使用符合国家第三、第四阶段排放标准成品油的工作继续保持走在全国的前列。保障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期间电力成品油供应,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积极协调油品企业优先确保生产和运输救灾物资单位的用油需求,做好亚运会、亚残会煤电油运供应保障工作。

四、及时掌握供需动态,多渠道保障煤炭供应。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运行走势和产业政策趋势。加强与各有关部门及煤炭调运企业的沟通联系,每季度召开全省煤炭调运分析会,指导企业做好煤炭调运工作,及时发现和排解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深化与国有大型煤炭生产企业的战略合作,锁定优质资源,规避市场风险。2006年和2007年,我省先后与神华集团、中煤集团签订了“十一五”煤炭供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效显著,2010年两大集团供应广东煤炭达5200万吨,占全省煤炭调运总量的34.7%,为保障我省稳定供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我省的地缘优势和市场优势,鼓励企业加大进口煤的调运和使用力度。我省进口煤从2005年的960万吨增加至2010年的3828万吨,增长近3倍,进口煤已经成为我省煤炭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平抑煤炭市场价格的重要工具。2010年,我省共调运煤炭1.5亿吨,较2005年增长56.3%。其中电煤9500万吨,较2005年增长58.3%;进口煤3828万吨,较2005年增长298.8%。

五、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稳步推进实施“双转移”战略。优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途径。过去五年,研究提出培育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重点发展11大产业,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有效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推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信息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加快推进双转移和提升珠三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深入推进“双转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完善产业转移政策体系,加大对转移企业奖励力度,加强园区招商引资,健全产业转移园考核标准,使产业转移更加“给力”。同时,认真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着力谋划推动珠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促进珠三角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双提升”,既明显提升珠三角产业发展层次,又有力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

六、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体制节能,推动节约能源条例、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完善节能考核、节能基础数据库、节能统计监测“三个体系”建设,全面落实节能降耗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和清洁生产,加快建立节约型、清洁型产业结构。着力推进技术节能,实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和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集中力量实施一大批电机系统、能源系统等重点领域技术创新项目,推动产品结构调整和工艺技术提升;推广“三废”综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设立了省节能专项资金,加大节能财政投入。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作用,通过实施差别电价促进耗能企业加快停产和转产。 “十一五”以来,全省已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5782万吨、落后钢铁产能1274.7万吨、落后造纸产能33.51万吨,关停小火电1209万千瓦,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给我省的任务。广东省经信委提供)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