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经济运行调节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强化经济运行监测。一是强化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建立完善全区电力负荷、铁路运量、煤炭产量、成品油销售、重点工业产品价格的日监测、日报告制度以及对自治区50户工业龙头企业、全区工业经济运行的月分析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工业运行的全局性、趋势性问题。二是充分发挥重点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按照凭业绩、论贡献的原则,确定了自治区50户工业龙头企业,重点监控,重点支持,制定出台促进工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建立了重点龙头企业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抓龙头、抓骨干,带动全区工业增长。2010年,自治区50户工业龙头企业完成产值1506亿元,增长37%,占全区工业总量的近80%。三是迎艰克难,积极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至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区工业的冲击,我委审时度势,出台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十项政策措施,对企业实行“点对点”帮扶,狠抓生产,力保增长,为全区社会经济平稳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加大工业生产要素配置。“十一五”期间,我委进一步配置协调服务,着力解决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配置问题。一是积极争取铁路运力,着力优化货运结构,提高铁路运输的综合效能。建立铁路运输协调机制,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铁路外运计划管理试行办法》、《自治区重点运输企业产生办法》和《我区铁路外运月度计划编制细则》等工作制度,确保计划编制工作的公正、公开和公平,充分利用有限的运输资源,确保重点企业、重点物资运输。2010年,完成铁路货运量4415万吨,同比增长8.3%。二是做好煤炭产运需衔接,加强与煤炭生产企业的沟通联系,确保电力生产企业及工业生产用煤需求。三是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继续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平稳增长,实现电力行业与相关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保障区内工业企业的生产需求。四是积极协调成品油销售,保障区内企业生产、重点项目建设用油需求。
(三)积极打造物流平台。加快推进太阳山集运站等物流中心、口岸建设,形成了以银川为中心,市县(区)为节点,辐射周边的物流网络,实现了与天津、连云港、青岛等沿海港口的有效对接,为工业企业破解运输难题。积极指导宁夏现代物流协会开展工作,继续扩大物流统计范围,完善物流统计指标,圆满组织我区物流师春、秋季培训及考试工作。
(四)努力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保障元旦、春节、国庆和“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大检查,确保工业生产形势安全稳定。继续深入开展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安全生产年”活动。
(五)不断提高工业应急管理水平。对我区工业应对各种雨雪冰冻及防汛抗洪工作做安排部署。在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期间,协调有关部门支援灾区,及时了解我区支援灾区的有关工作动态。按照自治区防灾减灾委安排,开展了大规模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重新修订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煤电油气运综合协调应急预案》,并制定了简明操作手册。
(六)做好铁路道口安全管理工作。加快铁路道口改造力度,按照自治区政府和兰州铁路局有关要求,配合铁路部门拆除包兰线部分监护道口并修建下立交通道,进一步保障了包兰线行车和道口行人安全。不断加强宣传力度,开展铁路安全进校园等活动。
(七)协调做好铁路专用线改造工作。积极协调解决铁西专用线整体改造移交工作,协调兰州铁路局、银川市政府、银川车站站改指挥部等单位,解决了银川既有铁西专用线的改造、新建专用线联络线以及铁西线整体移交等相关事宜,为银川南站正式启用及铁西专用线重新发挥作用奠定基础。
(八)圆满完成春运保障工作。协调春运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各级公路、航空、铁路等运输企业,圆满完成了每年的春运保障工作。春运期间全区交通安全形势平稳,交通事故四项指标大幅下降,广大旅客走得安心,走得放心,走的舒心。
“十一五”,我们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坚持项目带动、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大企业培育、园区建设、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齐推动,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企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与“十五”相比,工业经济实现了“5个倍增”:一是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扩大2.7倍,接近3000亿元;二是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1倍,接近2000亿元;三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近3倍,达到550亿元;四是工业技改完成投资增长1.8倍,达到162亿元;五是主要工业品产能产量成倍增长,原煤、发电、电解铝、水泥等10多个产品增长超过1倍。工业投资已经占到全社会投资的一半以上,上缴税金占全区税收的60%以上,从业人员占到城镇就业人口的66%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工业名符其实地成为我区固定资产投资的第一拉力,经济增长的第一支撑,财政和居民收入的第一来源,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量越来越重,作用和贡献越来越大。实践证明,抓发展必须抓工业,促转型必须抓工业,保民生必须抓工业。(宁夏回族自治区经信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