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面对极为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全区经信系统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以“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为主线,以确保经济运行平稳为目标,强化重点要素供需调节,为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经信系统始终坚持“有为才有位、有思路才有出路”的工作理念,立足新疆实际,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快发展,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在加快优势支柱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尤其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7·5”事件的不利影响,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的各项部署,努力增强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信心,编制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技改投资力度,稳步推进大用户直购电试点,积极克服煤、电、油、气供需矛盾和铁路运力严重不足等困难的影响,为促进自治区经济企稳回升、逐步向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特别是2010年,我们牢牢把握新时期新阶段的工作要求,围绕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全系统着力推进“十项工程”(重大项目服务工程、科学规划引导工程、两化融合示范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重点园区建设工程、技术创新“双百”工程、节能减排促进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工程、经济运行保障工程、经济和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一年来,“十项工程”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和认可,取得明显成效。
2010年,新疆完成工业增加值2105亿元,比2005年增长77.6%,年均增长1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完成788.3亿元,比2005年增长104.2%,年均增长15.3%。铁路货物运输量完成6859万吨,增长7%。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已经成为推动自治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
五年来,围绕服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目标,经济运行综合调控能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工作不断强化,特别是2010年,面对新疆发展的新形势,着眼于提高新疆经济运行调节水平,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急难现实问题,我委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提交了《关于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制约因素及措施建议的报告》,明确提出了建立自治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联席会议制度的政策建议,就构建自治区大运行格局,集中各方智慧实现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信息资源共享,集中各方职能实现运行调节手段联动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由我委牵头,21个涉及经济运行调节工作的部门共同组成的自治区经济监测预警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正式建立,我区大运行监测协调格局初步形成。煤电油气运等要素保障能力继续加强,局部地区天然气、煤炭及成品油供应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加大铁路运输协调力度,组织完成棉花、番茄酱等重点物资抢运工作,努力破解铁路运输难题。积极做好协调油气管线工程建设工作,西气东输二线北疆供气二条支线基本建成,西气东输三线、四线开工在即,煤制天然气进入中石油天然气管网基本落实。应急管理能力明显提高,特别是在北京奥运和2010年全国成品油普遍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加大协调力度,保证了全疆成品油的有效供应和乌鲁木齐等主要城市天然气稳定供应。
总结过去五年,我们的体会:一是做好经济运行调节工作离不开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和兄弟省区的大力支持,离不开自治区各地、各部门的工作配合,离不开全区经济运行调节部门全体干部的努力拼搏。二是经济运行调节工作必须围绕“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这条主线。三是经济运行调节必须以实现重点要素供需总量平衡、结构合理为目标。四是在缓解全区重点要素供需矛盾工作中,必须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调节原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信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