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是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十一五”前两年我省工业经济保持18%以上的较高增速,2008年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省以原材料为主的工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主要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工业增速从2008年四季度开始大幅下滑,2009年3月份当月工业增速滑落至-27.3%的谷底。面对严峻的形势,山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努力化挑战为机遇,有效遏制了工业经济下滑的不利局面,2009年6月份以后工业增速由负转正,回升向好,全年增长2.5%,2010年全省工业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性快速增长,全年增长23.2%,实现了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总体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经济稳定发展
1、工业经济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总体保持稳定增长。五年来,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工业经济总体平稳增长,特别是2010年全省工业经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保持了恢复性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完成4446.3亿元,增长23.2%,超额完成“十一五”预期目标。从总量规模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171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446.3亿元,年均增长14%,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1.5%增加到2010年的48.9%,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82.6%增加到2010年的95%
2、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10年,全省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00亿元,达到12691.9亿元,实现利税1688.9亿元,实现利润844.4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7倍、3.2倍、2.6倍。
从行业分析,煤炭行业在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下,价格稳步提高,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明显提高。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44.75亿元,其中煤炭行业实现利润就达到744.05亿元,占全省的88.1%,冶金、建材行业实现利润分别为60.83亿元和4.5亿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化工、机电、轻工、医药等行业实现利润分别同比增长4.9倍、85%、1.9倍和52%。
3、煤电油运要素保障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 4563万千瓦,全省发电平均利用小时为5046小时,电力供应对全省工业经济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省发电量完成2150.6亿KWH,同比增长14.8%,用电量为1460.1亿KWH,同比增长15.2%,其中工业用电量为1190亿KWH,同比增长15.8%。从铁路运量看,2010年,全省铁路货运量53307.3万吨,其中煤炭运量为44839.5万吨,其他货物运量为8467.8万吨。
回顾和分析五年来的工业经济运行,我省工业经济运行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抓住了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机遇,着力解决经济运行的薄弱环节,全力服务和促进结构调整,特别是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使我省的工业经济保持了恢复性快速增长态势,工业经济总体实力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仅为我省工业在全国竞相发展的格局赢得了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且也为完成 “十二五”全省经济总量翻番目标,实现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工业经济运行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五年来,我们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了工作重心,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经济运行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有效遏制了全省工业经济的持续下滑,促进了全省工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宏观指导,指导全省工业系统积极应对危机
一是制定《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代省政府起草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晋政办发[2009]2号),从扩大产品销售、减轻企业负担、增加流动资金、加大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力度、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等八个方面提出了28条具体措施,对指导全省工业系统应对危机,实现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有利促进了全省工业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狠抓目标任务落实,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按照全省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制定年度工业经济运行调控目标,对各地市实施工业经济调控目标管理,并通过对目标完成进度的监控、分析、督促、检查根据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要求,落实调控目标,每月了解掌握主要经济完成进度情况,按季度对各市调控目标的完成进度进行督促、检查,帮助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力的促进了全省工业经济增速稳步回升。
(二)抓好经济运行调节,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006年,根据国家九部委《关于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精心组织,积极落实,严格把关,认真实施,积极向国家发改委申报省内纺织企业项目,对提高我省纺织企业科研开发积极性,促进纺织企业的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9年,为贯彻《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要求,与省财政共同研究制定了《山西省工业经济运行调节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筛选了一批效益好、有市场,订单充足,对经济增长有较大带动作用,承担城市供气、供热,暂时流动资金紧张的企业,予以贴息和补助支持,资金总额达2.945亿元,帮助企业缓解流动资金紧张,促进企业发展。
(三)抓好结构调整工作,大力推进水泥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工作
根据全省的统一安排部署,2007年-2009年,积极组织实施水泥行业以及电解铝、玻璃、酒精、柠檬酸、造纸等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工作,每年下发全省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目标,并将具体淘汰任务落实到各市县、企业及具体设备。加强淘汰落后的目标责任管理,确保工作进度,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采取停电、停水、停气、停运、停贷、吊销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等综合措施推进淘汰,同时完善淘汰落后退出机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淘汰目标完成。
“十一五”期间,全省钢铁行业累计淘汰落后产能5397万吨,焦化行业累计淘汰落后产能4791万吨,电力行业累计淘汰落后产能316.56万千瓦,水泥行业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586万吨,电石行业累计淘汰落后产能142.82万吨,铁合金行业累计淘汰落后产能38.48万吨,造纸行业累计淘汰落后产能39.39万吨,柠檬酸2万吨,超额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四)抓好运行监测分析工作,提高经济运行分析质量和水平
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始终是运行的核心工作,也是做好经济运行工作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运行环境发生复杂变化的背景下,切实搞好全省工业经济形势分析显的尤为重要,我们在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
一是做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坚持每月召开重点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会议,按季度召开各市经济运行座谈会议,了解企业和各市工业经济运行动态,准确把握运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及时发现运行中一些苗头性、针对性、倾向性的问题,较好地为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二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监控。重点加强工业经济指标调度工作,特别是加强了电力、铁路等经济先行指标的监控,初步建立了电力生产日报、铁路运输月报和重点企业生产月报、主要产品价格月报,停产半停产企业月报等调度报表体系,及时、准确的反映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动态趋势,为经济运行分析提供宝贵的第一手数据。
三是加强经济运行重大问题的调研。加强了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反映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客观经济运行环境变化,加强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题分析。2009年专题研究了煤炭、电解铝等行业的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经省政府批复,会同省财政、物价部门制定了《关于电解铝企业缓缴政府性基金的通知》,切实减轻企业成本压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帮助电解铝企业渡过难关,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五)抓好协调服务,积极帮扶企业发展,保障煤电油运供应
一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展企业帮扶工作。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巨大冲击,我委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保民生、保企业、保稳定”政策,代省政府制定了《省直部门和单位对口帮扶联系重点企业工作方案》,成立企业帮扶工作组,加强运行要素协调和项目帮扶、切实搞好协调服务,加强督促检查,解决帮扶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流动资金等方面问题,有力的帮助了企业渡过难关,促进了全省工业经济的增长。
二是加强煤电油运的保障供应。“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经济电力、铁路供应总体宽松,但煤炭供应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出现局部地区、个别煤种供应紧张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焦炭、化肥企业收影响较大。针对省内重点行业煤炭供应出现的问题,我委积极进行协调,扎实做好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认真落实省内电煤购销合同,确保重点发电企业电煤落实到位;在重点电厂与国有重点煤矿没有签订合同的情况下,协调煤电企业采取预付款方式,先保证供应煤炭、后结算的办法,确保发电企业用煤,促进省内重点焦化企业与重点煤矿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及时解决日常运行中重点焦化企业原料煤供应短缺问题。针对铁路运力比较宽松的情况,鼓励省内大宗产品运输优先采取铁轮运输方式,最大程度降低企业运费。加强电力调度和需求侧管理,制定有序用电方案,组织好全省发电企业安全稳定发电,实施节电优化调度,发电指标向高效节能的大机组倾斜,积极探索大用户直购电试点,推进全省有序用电,提高用电效率。
(六)抓好应急协调,制定完善应急预案
一是完善应急预案,积极开展地震应急工作。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按照国家和省政府要求,迅速调查落实我省有关生产企业,积极协调企业紧急生产所需原料,深入企业督促检查生产进度,实施生产进度日监控,帮助协调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全省经委系统直接采购和协调彩钢板原料约8000吨左右,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了2000套帐篷和37067套安置房的生产任务。2010年,按照《山西省地震应急预案》,初步制订了《山西省地震灾区恢复生产预案》,明确了生产恢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组织实施要求、指挥体系及部门职责、工作流程等5个方面的内容。
二是开展全省乳制品行业的检查整顿,规范三聚氰胺生产销售管理。2008年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根据国家和省政府统一部署,我委立即制定工作方案,会同省质检局、省工商局等部门组织开展对全省奶制品行业的整顿和规范工作,通过组织企业自查、产品抽查和政府督查等有限手段,指导行业加强自律,整顿违规生产经营的企业,同时积极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扶持政策,申请中央财政对省内乳制品企业的贷款贴息支持,为企业尽快复产创造条件,促进全省奶制品加工行业安全、健康、科学发展。为切实加强三聚氰胺生产销售管理,我们从源头管控入手,对省内三聚氰胺生产企业的产销情况进行监控,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全省三聚氰胺等化学原料生产、销售、使用管理工作,杜绝三聚氰胺产品流向食品加工和饲料加工企业。
三是加强医药储备应急管理。积极制定和完善医药储备应急预案,2011年1月正式印发了《山西省省级医药储备调拨应急预案》。每年会同省卫生厅、财政厅、质监局、药监局、地震局、省疾控中心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研究和论证,调整确定年度省级医药储备品种目录。加强对承储企业的监督管理,确保储备药品的储备安全,调用的及时有效。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增加抗病毒类药品,特别是特效药达菲、乐感清的储备,做好防治甲型流感防护用品和消毒用品的应急采购。截止09年12月底,承储企业山西双鹤药业共采购储备调运防控甲流药品1000余万元,向各地市调拨防控甲流药品600余万元,圆满的完成了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储备调拨任务。
四是做好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调查。为了做好应急物资生产组织工作,经过调查汇总,建立了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台帐,初步掌握了全省174户企业包括救援与运输设备、应急能源与动力装置、应急材料、医药与防护用品、其它应急工业品等5大类,100余种的应急物资生产能力状况,为全面建立我省应急物资生产供给能力信息库和做好应急生产组织工作奠定了基础。(山西省经信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