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十一五”期间,沈阳市经济运行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经济运行的组织协调、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职能,全力做好运行调节和要素保障,促进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制度建设,做好经济运行调节基础工作
(一)完善运行调节工作制度,增强调节的针对性
通过完善经济运行指标体系、要素分析跟踪制度和经济专报、月报、动态、要素动态等信息制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指标调度,跟踪分析重点行业、企业的生产情况,增强了经济运行调节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经济运行宏观指导,实施目标管理
为确保经济平稳运行,我们创新工作方式:一是把全市年度经济运行目标分解到各地区,并将增量、增速、效益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二是在PPI和原材料、动力、燃料价格指数等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季度和月度预期目标。三是在执行过程中,深入企业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一手材料,帮助企业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四是坚持每月召开全市经济运行调度会议,调度督促目标进度;每季度召开全市经济运行分析会议,深入分析新情况、新形势,明确下一步重点工作和应对措施。
(三)加强运行监测分析,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信息
为进一步发挥经济运行预测预警的职能作用,增强调节工作的前瞻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紧密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热点问题,每月重点跟踪分析各地区生产情况,电力、煤炭、成品油、运输等生产要素供应情况,企业产品销售及订单增减情况等,编发《工业经济运行月报》、《工业经济运行动态》、《煤电油水气运工作动态》等信息,为各级领导正确决策服务。
二、明确职责,强化生产要素协调保障工作
(一)要素协调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运行调节和要素保障工作,在本届政府机构改革中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运行调节职能,对市经信委加挂了“煤电油水气运协调保障办公室”的牌子,增加了全市煤电油水气运协调保障职能,为做好生产要素协调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为建立健全煤电油水气运要素协调保障机制,市政府于2009年9月制定了《煤电油水气运供应保障工作方案》,建立了由主管副市长领导,铁路、燃气、交通、供电、煤炭,石油等各有关单位组成的工作体系,实行了将煤电油水气运紧张状态三级监测预警制度,完善了联络员制度、信息报告制度、例会协调制度,明确了各相关部门、单位的职责分工,初步形成了一个组织体系完善、制度体系健全的要素协调保障管理工作系统。
(二) 突出做好要素协调保障服务工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供暖及酷暑高温期,我市重点项目、企业经常出现煤炭、电力、燃气等生产要素供应紧张的状况。为确保重点行业、企业和项目要素稳定供应,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四项措施:一是密切跟踪监测。根据季节及供应紧张程度,分别建立健全了产销存日、月、季报制度,及时掌握生产要素的供需及储存动态。同时做好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工作,要求各区县密切关注重点企业运行动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做好预警预防,对各种突发事件在第一时间上报。二是加强沟通协调。几年来,为应对电煤、天然气紧张,我们多次与省经信委、有关地区铁路局、煤矿、辽河油田、交通运输部门等沟通情况,得到相关部门认可和支持,较好地协调解决了生产要素供应紧张问题。三是建立保障工作机制。如实行用电需求通报制度,保障重点企业、重大活动、重点项目用电;科学有序应对电网限电等方面情况,为正常生产、项目建设提供支持;组织避峰限电,保障合理用电需要;建立健全了企业、项目、园区供电协调例会机制。四是组织企业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情况,我们要求煤电油水气运各要素供应保障的重点企业,根据各自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应急保障预案,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由于措施齐备、组织有力,几年来,我市经受住了雨雪冰冻、地震、内蒙运输大通道受阻和电煤、天然气供需紧张等考验,没有出现大面积、长时间的要素供应紧张局面,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几点初步体会
在近几年的运行调节和要素保障工作中,我们体会到,要充分发挥运行调节职能,切实做好要素协调保障工作,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明确责任。生产要素供应保障,不是临时性、阶段性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工作责任制,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
二是必须健全制度。如反映要素供需情况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制度,应对突发紧急情况的应急制度,协调解决要素供应的例会制度等。
三是必须实行部门联动。生产要素供应保障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各部门之间必须加强协调配合,形成一种上下联动、市区联动、政府与企业之间联动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