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2011年全国经济运行工作会议

开拓创新 强化调控 推进煤电油运保障工作迈上新台阶

2011/04/28 运行局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十一五”时期广东省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重大自然灾害冲击,承办了亚运会、亚残运会,煤电油运供应保障任务十分繁重。我委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的指导下,坚持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强化调节职能,实行开源与节约并举,努力保证煤电油运正常供应,为广东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

一、拓宽渠道,着力提高煤炭调运保障能力

“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长。2010年煤炭消费量超过1.5亿吨。但我省严重缺乏煤炭资源,全部依靠省外调入。同时,我省又远离煤炭主产省区,煤炭调运需要采取铁路、海运等远程联运方式。为提高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我们立足省情,在组织资源、保证运输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首先,大力推动煤炭供应战略合作。由政府主导与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十一五”初期,我省分别与神华集团、中煤集团签订了煤炭供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锁定优质资源,稳定供应大局。2010年,神华、中煤集团向广东供煤约5400万吨,占全省煤炭调运总量的36%。为巩固战略合作关系,2009年,我们组织粤电、深能源、广州控股等重点电力企业与神华、中煤、内蒙伊泰等大型煤炭生产企业签定了为期5年的煤炭供销合同。在此基础上,近年来我省还积极支持粤电、深能源、广州控股等重点用煤企业参与国内大型煤矿项目的建设,与煤炭企业之间由单一的购销贸易型关系向资产纽带型关系转变。

其次,加大进口煤的组织和使用力度。我省地处华南沿海,在国内调运煤炭距离太远,而从澳大利亚、印尼、越南等国进口煤炭,又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面对我国煤炭资源和运输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我们立足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起抓。“十一五”期间,把扩大煤炭进口作为保障供应的重要举措来抓,引导和鼓励用煤企业加大进口煤组织和使用力度,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全省进口煤炭约3800万吨,占全省煤炭调运总量的25%,较2005年增长了近3倍。

第三,确保海上南北航线煤炭运输畅通。海运是我省煤炭调运的主要方式,2010年全省海运调入煤炭约1.27亿吨,占全省煤炭调运总量的85%。确保海上煤炭运输畅通,对全省煤炭稳定供应具有决定性意义。2007年和2008年,我省先后与中海集团、中远集团和秦皇岛港签订了煤炭运输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争取骨干港航企业支持。日常执行中,每年我省都联合交通运输部,召开海上南北航线煤炭运输座谈会,邀请矿、路、港、航等相关企业参加,协调解决煤炭产运需衔接中突出问题,确保海上煤炭运输长期稳定。

二、加强调控,着力促进电力供应安全可靠

围绕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有序、安全、可靠,我们着重抓了日常运行调度、需求侧管理和应急保障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电力运行科学调度。主要抓了以下重要环节:一是做好负荷预测和电力电量平衡工作,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和发电机组检修计划,科学制定电力生产和用电计划,确保电网稳定运行和电力有序供应。二是督促各发电企业做好机组运行维护和燃料采购工作,努力减少机组非计划停运,杜绝省内主力电厂发生缺煤停运事件。三是加大对西电东送的协调力度,确保框架协议的落实。为促进发电生产节能减排,2008年11月,我省启动了节能发电调度试点,优先保证可再生能源电源和高效、清洁的核电、天然气机组发电,尽可能限制能耗高、污染重的机组发电。截至2010年底,省内燃煤电厂累计节省标煤117.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59.4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2万吨。

    (二)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结合贯彻实施全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我们从政策、机制上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规范差别电价电费收入用途。2008年以来,对部分淘汰类、限制类企业开始征收差别电价,2009年制定专项管理办法,明确差别电价电费收入主要用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二是实施能效电厂试点。自2006年起,与亚洲开发银行开展了在节能减排领域的首个合作项目——广东省亚行贷款节能减排促进(能效电厂试点)项目,目前已有三批19个项目陆续实施,并逐步发挥效益。三是试行蓄冷电价政策。2010年,我省对广州大学城和珠江新城集中供冷系统,试行蓄冷电价,调整用电方式,切实做到避峰用电。

(三)完善电力应急预案。按照“有保有限”的原则,我省出台了电力有序供应应急预案,优化拉限电序位表,完善执行措施。为了应对冰雪灾害,我省制定了抗冰救灾应急错峰用电预案,全面部署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八大高耗能行业及陶瓷、漂染等高耗能企业、工业及商业实施错峰用电的方案。“十一五”期间,虽然我省电力供应持续紧张,但没有发生大面积拉闸限电现象,确保了居民生活和重要领域用电的安全可靠。

三、严格管理,着力完善成品油供应保障体系

自2006年到2010年,全省成品油消费量从2045万吨增加到2507.3万吨,增长22.6%,成品油消费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目前已占到全国成品油消费总量的1/8。我省坚持管理与协调并重,成功化解了“十一五”期间多次出现的成品油供应紧张局面,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第一,严把油品经营市场准入关。将成品油、原油经营资格行政审批,纳入全省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修订规范了审批程序,制定了各环节工作制度,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依靠严格规范的行政审批,促进了油品市场的合法经营。

第二,千方百计协调争取资源。在我委积极沟通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对我省成品油供应给予大力支持,将广东列为保障重点地区。我委还联系中石化、中石油等,在油品供应出现异常情况时,立即研究制定保供措施,并通过实行24小时电话值班、现场检查加油站供应情况、协调保证运输等措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第三,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建立了部门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动监管工作机制,牵头会同省工商、环保等部门不定期开展成品油市场专项整治联合行动,对加油站和油库进行抽样检测,对以次充好、掺假使假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有效维护了成品油市场的正常秩序。

四、提早部署,着力保障特殊时段煤电油运正常供应

2008年初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我省电力供应紧张、道路交通堵塞、成品油库存快速下降,我们灵活应变,在十天内两度发出电力调度令,要求全省机组不惜一切代价顶峰发电,全省发电机组增开容量超过500万千瓦,成功化解了供电缺口有可能突破1000万千瓦的危机;制订实施了错峰用电应急方案,确保抗灾救灾期间及电力有序供应;发布紧急通知、调度令、启动应急预案等,要求有关单位加大资源组织投放力度,提高油站应急供应能力,使节前阻塞滞留的车辆在疏散过程中,没有发生因加油困难而滞留的问题。

2010年,我省承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对煤电油运保障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为确保万无一失,在亚运会、亚残会等重大赛事举办之前,我们认真组织编制煤电油运综合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赛事进行中,重点做好部分火电厂限产应对工作;协调电煤稳定供应,督促增加高热值、低硫份的电煤储存和使用。

亚运会召开前期,受国内柴油资源偏紧及台风等恶劣天气影响,我省出现了柴油供应紧张局面。我委通过采取加强市场信息报送、、组织三大石油公司增加供应量、协调解决广石化炼厂停产等措施及时应对,有效缓解了供应紧张局面,确保亚运会期间的油品供应。

近年来,我省在煤电油运要素保障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很多不足。十二五时期,我省迈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煤电油运供应保障任务仍然艰巨。我们将强化责任意识,坚持开拓创新,狠抓工作落实,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提供稳定可靠的要素保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