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浙江用电需求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省内新增供电能力相对不足,供需形势明显趋紧,高峰用电出现了较大的持续性缺口,实施了较大范围的有序用电错避峰。面对日益紧张的用电局面,省委省政府极为重视,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汇报,作出批示。5月份,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2011-2012年电力保障行动计划》,立足本省,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紧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按照“保供应、保民生、保重点,促转型、促节能、促和谐”的要求,“统筹当前和长远,统筹增加供应和优化使用,统筹挖掘省内潜力和争取省外支持”,从六个方面着手,制订了现阶段应对电力缺口的工作措施和行动目标,并召开全省会议作了部署。全省围绕《行动计划》,早谋划、早准备、早部署、早落实,最大限度提高了省内电力供应能力,有效控制了不合理用电需求,使夏季供用电形势好于预期,确保了供用电秩序平稳,尽可能减轻缺电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力地促进了节能减排和产业转型升级,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一、努力增加供电能力。一是加快新建电源项目建设进度。嘉兴电厂三期和绍兴滨海电厂4台机组总装机容量260万千瓦已按期投产。二是千方百计增加外购电力。迎峰度夏期间我省最大外购电力1517万千瓦,平常时段基本保持在1000万千瓦以上; 8月份起,秦山核电二期扩建机组容量调整为浙江独家消纳后,增加外来电力今年34万千瓦,明年90万千瓦。三是加强网厂协调,充分挖掘省内发电潜力。努力争取天然气供应,迎峰度夏期间天然气机组最大开机方式“9大3小”,最高出力314万千瓦,比去年夏季增加83万千瓦。四是鼓励地方电厂顶峰发电。嘉兴、绍兴等多个市出台了地方电厂顶峰发电补助优惠政策。
二、积极优化电力配置。一是制订出台了《浙江电网统调用电指标管理办法》。优化统调用电指标分配,全省拿出100万千瓦的奖励指标,对低谷用电比例提高的,给予高峰电力奖励;二是创新有序用电模式。把有序用电错避峰和企业效益、节能减排、产业转型升级有机结合,建立要素供应倒逼机制,按企业每度电税收、税收占当地比例、每吨排污税收等指标综合评分排序,对各序列企业实施差异化有序用电方案;同时,重点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用电;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电,首先将其列入有序用电错避峰范围,并提高其有序用电的执行级别。三是实施企业集中检修制度。在持续高温期间,全省对水泥企业实施了为期10天的集中停产轮休让电。四是大力推广负控装置,提高有序用电的自动化水平。开发有序用电管理系统,建立起集行政、经济、技术手段为一体的有序用电管理平台,实现有序用电信息化管理。五是实施用电包干,强化监督检查。采取切块包干综合管理法,把电力负荷分解到市县、乡镇和企业,发挥乡镇监督和企业自主管理的作用。
三、全面强化节约用电。一是加强管理节电。加强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节电管理,办公室及住宿地空调设温控制在26℃以上;加强对酒店、商场、办公楼等公共场所空调温度以及城市景观过度照明的监督;对年耗电300万千瓦时以上的商场、宾馆、银行等重点耗电单位实施考核。二是加强技术节电。推广节电技术和装备,特别是高效节能空调、高效节能电机和节能灯等节能产品的推广。
四、加快淘汰落后用电。一是确保按期完成我省2011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即水泥950万吨,造纸15万吨,印染2.051亿米,化纤21.1万吨,有效削减不合理电力需求。二是对超标准能耗企业实施惩罚性电价。5月下旬起,我省对重点用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开展专项监察,公告超能耗限额标准的批企业,并对其实施惩罚性电价,目前已累计征收惩罚性电费104万元。三是加大差别电价执行力度,按照国家最新颁布的产业指导目录,确定新一批执行差别电价企业名单。
五、有效调控新增用电。实施新上项目用能指标批准制度。把取得新增用能指标作为项目建设的前提。新投运项目必须经地方节能主管部门审查通过,优先保障先进低耗能高附加值项目用电,限制高耗电项目用电过快增长。
六、全力保障民生用电。切实贯彻“先生活、后生产”的有充用电原则,加强电力调度的精细化管理,首先保障群众的生活用电以及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医院、学校、城市公用设施用电。一是努力做到限电不拉线,确保线路不超限额。二是妥善解决农村用户低电压问题。完成了近40万户“低电压”治理。三是科学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先后取得了抗击6月中旬钱塘江流域特大洪水、8月上旬9号台风、局部地区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胜利。(浙江省经信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