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近些年来,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加大能源资源有序开发利用力度,加快以煤炭和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快速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供应、支持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内蒙古能源资源与开发基本情况
我区矿藏资源丰富,煤炭资源总量为7601亿吨。近些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我区加大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力度,鼓励和引导煤矿通过收购、兼并、联合、重组和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实施资产重组及资源整合。全区煤炭产量自2002首次突破1亿吨之后,每年以0.5-1亿吨的速度增长,2011年1-11月达到9.08亿吨,同比增长26.6%。向区外调运量由2005年的2.3亿吨,2010年增长到4.7亿吨,2011年1-11月达到5.6亿吨,占到总产量的60%以上。
在大力推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我区着力优化电力工业布局。根据工业发展需要和电网实际,稳步推进风力、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截至今年11月底,全区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厂装机容量7304.6万千瓦。其中,火电5881.3万千瓦,风电1337.1万千瓦,水电85.2万千瓦。1-11月,全区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完成发电量2890.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7%。其中,火电2668.8亿千瓦时,增长21.1%;风电204.7亿千瓦时,增长34.4%。1-11月,向区外输送电量1159亿千瓦时,占到发电总量的40%以上。其中,送华北电网753.8亿千瓦时,送东北电网电391.3亿千瓦时。
二、做好全国能源供应保障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煤电油气保障工作。内蒙古地域狭长,东西跨度大,运距遥远。国家铁路在我区境内有营运任务的就有呼和浩特、沈阳、哈尔滨、太原和兰州5个铁路局,同时还有一批地方铁路公司,煤电油气供应协调工作相当繁重。为统筹做好煤电油气综合保障,自治区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煤电油气综合保障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自治区经信委。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成立煤电油气运综合保障协调领导小组,对统筹协调全区煤炭、电力生产和输出能力快速增长、及时解决区内外能源供应出现的问题、提高综合保障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密切与铁路部门的协调,提高运输效率。根据自治区政府和铁道部的要求,我委健全和完善与相关铁路局的运输协调机制,与呼和浩特铁路局、沈阳铁路局和哈尔滨铁路局,分别建立了月度和季度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各种运输协调会议,加强日常沟通联系,研究分析和协调解决能源运输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对承担重点合同的煤炭企业,实行月度运输情况调度制度,跟踪重点煤炭企业的运输情况和合同兑现情况,及时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2011年1-11月,全区铁路煤炭发运量5.4亿吨,同比增长13.9%。其中,呼和浩特铁路局完成1.46亿吨,增长6%;沈阳铁路局在我区境内完成1.12亿吨,增长32.7%;哈尔滨铁路局在我区境内完成0.49亿吨,增长49%。
(三)建立电煤供应保障机制,确保区内电煤正常供应。为确保区内电力企业正常生产,进而确保向区外输电计划的落实,自2009年开始,我区在中西部地区建立了电煤供应长效机制。在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签订煤炭购销合同的基础上,由自治区经信委、国土资源厅和呼和浩特铁路局共同研究制定主要电厂电煤供需计划。明确电煤供需企业和数量,并将计划执行情况与煤炭企业的资源配置、运力配置和电力企业的发电计划指标挂钩。对无正当理由不执行计划的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给予必要的约束。保障机制的建立,对于保障电煤稳定供应、电力正常生产和向区外平稳输电,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四)做好应急工作,确保能源运输通道畅通。2011年7月份以来,我区G6高速和110国道呼包段进行改造,中西部地区公路拥堵状况进一步加剧。为确保公路运输畅通,自治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疏堵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拥堵势头。随着入冬以来电煤运输增加,加上春运即将到来,车流量进一步增加,G6高速公路正经历着近年来最严峻的通行压力。而中西部地区电厂有近一半的电煤需要通过这条线路运输,为保障线路畅通、确保电煤有序供应,我委多次召集相关单位进行专门协调,要求铁路部门保证配置必要的铁路运力,分流部分货源,减轻公路运输压力;交警、路政部门加大道路疏通力度,保证电煤公路运输;石油石化部门要保障公路运输所需成品油供应。通过各部门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目前区内45户承担供热任务的电厂电煤供应保持基本平稳。(内蒙古自治区经信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