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2011经济运行调节

2011年黑龙江省经济运行调节工作情况

发布时间:2012/02/06
来源:经济运行调节局
[ 打印 ]
     

2011年,在国家发改委的正确指导下,黑龙江省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在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各类经济运行矛盾频发的背景下,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围绕运行调节、煤电油气运等要素保障方面,我委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

一、完善监测分析综合体系,确保形势研判及时准确。我们在做好常规经济运行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经济的结构特点和运行规律,逐步形成一套贴近实际、重点突出、相互补充的监测分析综合体系。一是对100户重点企业重点监控。这些企业覆盖我省主要工业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省工业的70%,利税占全省工业的80%以上,通过掌握重点企业的运行状况,基本把握了全省工业经济运行的总体趋势。二是开展工业主导产品价格监测。近几年,价格波动对黑龙江省经济指标影响较大,对经济运行速度和质量传导性强。我们依托省、市、县三级工信部门了解企业、熟悉市场的优势,对26种工业产品价格进行监测,在分析企业生产经营形势,预判全省经济走势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三是加强对用电量、铁路运量等与经济运行密切关联的重要指标的综合分析与研究。今年,在电力监测方面,我们在原《全省电力运行情况月报》基础上,新增了当月分析及地市分析,工业用电量增长与产值、增加值增长的关系等相关内容,形成了新的《全省电力运行信息》;在铁路运量监测方面,加强了与哈尔滨铁路局信息交流与共享,完善了调度例会等5项工作机制。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对新兴产业的监测分析,与省统计局、省发改委共同编制《黑龙江省新兴产业统计监测季报》。通过以上措施,提升了我委及时把握经济运行态势和准确预判经济形势的能力,总的看,2011年黑龙江省的经济运行情况同我们对经济形势的预判基本一致。运行监测分析工作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抓好重点要素供需衔接,确保要素保障平稳有序。我省煤电油气运保障的压力,主要集中在电热煤、天然气、铁路运输供不应求,以及电力供应供大于求这四个方面。我们的要素保障工作也重点围绕这些面方面展开,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摸清家底”。从2009年开始,连续三年开展了煤炭、电力、天然气、铁路运输供需基本情况的专题调研。对要素的供应能力、市场需求有了全面、深入地把握。在调控时做到了“心中有数”。二是“加强监控”。在电煤方面,对主要电煤供应企业(龙煤集团)电煤供应情况,以及发电量占全省70%的17座骨干电厂存煤情况按日进行动态监测;在天然气方面,在冬季用气高峰到来前,对哈大齐等主要用气城市的用气量,以及三大动力、一重、北满特钢等用气大户用气需求进行监控和预判;在铁路运输方面,每月定期召开调度例会,及时掌握全省铁路运输情况;在电力方面,逐月发布《全省电力运行信息》。三是“组织对接”,每年通过煤炭订货会、天然气供需座谈会、铁路运输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组织供需双方加强供需衔接,使企业提前安排好生产和供应计划。既保障了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强化了政府对关系社会民生的重要资源进行必要调节的关键作用。四是“建立机制”。在铁路运输方面,我省建立了《全省铁路运输重点保障机制》,使有限的运力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电力方面,制定《黑龙江省发电量调控目标》,严格实施《黑龙江省有序用电方案》,出台《黑龙江省保证重点项目(园区)用电的实施意见》;在天然气方面,指导用气城市建立应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预设保供序列,完善调峰设施,设立应急气源;五是“行政协调”。冬季发电、供暖用煤高峰期,督促国有大型煤企,增加电煤供应量,提高电煤合同兑现率;协调铁路部门调控运力,优先保障省内电煤运输;调控发电指标,对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亏损的情况下顾全大局,保证冬季发电供暖安全的发电企业,给予更多支持。通过多种调控手段的综合运用,2011年全省要素供应平稳有序,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三、积极稳妥化解运行矛盾,确保经济运行和谐稳定。不断遇到矛盾,不断化解矛盾是运行工作的特点,在化解各类运行矛盾中,我们着重把握三点:一是化解矛盾注重及时性。我们开展“督导服务”活动,组成14个督导服务组深入市地、企业,现场办公,及时解决问题。全年累计解决资金、土地、项目审批、要素保障等各类矛盾问题百余项,将可能影响经济运行的大多数问题化解在萌芽阶段。二是注意兼顾各方利益。铁路专用线上的货物运量约占全省货物总运量的70%,今年,哈尔滨铁路局为提高运输效率,对年运量不足10万吨的专用线进行整合,全省半数以上的专用线一度被关停,市(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反映强烈。我委及时摸清情况,提请省政府召开协调会,确立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案,组织铁路部门和各市(地)对接,在兼顾铁路提高运输效率和地方企业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有保有压,及时恢复了重要的铁路专用线,保证了企业正常生产和重点物资运输。铁路、地方政府和企业三方均比较满意。三是事前防范,提高应对突出事件的能力。今年,我委会同省经动办开展了工业动员潜力调查,组织哈尔滨等5市进行了调查摸底,掌握了工业应急产品生产布局和产能,完善了应急产品数据库;还会同有关部门提前进行部署,防范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对工业生产造成影响。总的看,尽管2011年全省经济形势复杂,运行中的问题和矛盾频发,但由于问题和矛盾化解及时,处置得当,全省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四、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手段,确保运行调节产生实效。根据经济运行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逐步完善和改进运行调节方式和手段,不断增强运行调节工作的有效性。重点开展了四方面工作:一是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探索“大运行”工作模式,在委内,实行《重点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处室间的协同配合,在部门内形成运行调节的工作合力;在部门间,巩固和发展全省工业发展与运行联席会议制度,主管副省长为召集人,省工信委牵头,30多个中省直部门共同研究解决工业运行、工业项目建设和非公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创新调节手段。在解决企业融资难方面,开展了企业助保金贷款,会同相关金融机构探索银团贷款、互联互保、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多种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的途径,截至目前,共为全省工业项目建设和企业经营解决资金181.06亿元。通过创新融资方式,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在全国信贷投放规模缩减的情况下,我省工业企业信贷规模逆势上扬,不减反增,截至10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工业贷款余额1771.5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33.41亿元,增长23.18%,余额比年初增加234.22亿元。三是创新供需对接平台。特别是在新材料领域,我们筹划和具体承办了由国家工信部与省政府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有力地促进了新材料企业间的供需对接和交流合作。四是创新服务形式。着力推动重点企业服务直通车建设,主要是确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单位,共计300户企业,充分利用快捷、高效的网络平台,由重点企业直接报送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属我委职能之外的,协调相关部门解决;重大问题,报省工业发展与运行联席会议解决,这种便捷高效的服务形式受到了企业的欢迎。目前,已累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数十项。(黑龙江省工信委)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