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省经济运行系统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协调和煤电油运的要素保障工作,大力推进工业“五项工程”,全省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1、加强煤炭协调,保证电力等重点行业需求。辽宁省是煤炭消耗大省,也是缺煤大省。目前年需求量在1亿8千万吨左右,其中电力行业8000万吨左右。省内生产接近7千万吨,需要省外净调入超过1亿吨,主要来自黑龙江、内蒙古、山西等地。首先立足省内,稳定生产,优先保障电力和冶金行业用煤。其次,建立稳定的省外煤炭来源基地,督促企业开发煤源。
2、搞好电力平衡,保证电力供应。目前,全省电力装机3200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2750万千瓦。省内电源有保障,主要问题是煤炭不足。重点是做好省内自发和省外调入的总量平衡。省内全社会用电量1800亿千瓦时左右,省内年发电量1400亿千瓦时左右,需要净调入400亿千瓦时,主要来源于黑龙江和内蒙东部地区。随着省外调入电量的逐渐增加,不但保障了全省电力的供应,而且也减轻煤炭运输的压力,推进了节能减排,相当于减少1200万吨标准煤运输量。同时,加强清洁能源建设,发展风力发电,目前风电装机已达300多万千瓦。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实行差别电价,今年已经对200多户企业采取差别电价措施,收取差别电费3000万元,用于支持节能项目。
3、协调原油和天然气,保证生产供应。省内原油产量逐年递减,不足1000万吨,加工能力在7000万吨左右,省内消耗汽油600万吨、柴油1000万吨。协调中石油在辽各大炼油企业,稳定炼油负荷,增加产量,加强成品油供应的协调,建立供应应急预案,确保交通运输对汽、柴油的需求。保证重点企业和城市居民的天然气供应。
4、加强运力协调,保障重点用户和重点物资运输。辽宁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物资运输量大、运距较远。确定了省内重点保障百户企业,加强与铁路、公路等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优先保证煤炭、矿石、粮食、装备等重点大宗物资的及时运输。
5、实施“五项工程”,提升发展水平。开展企业提升工程、项目工程、产业集群工程、企业并购工程、节能减排与淘汰落后工程。我省累计淘汰落后发电能力256万千瓦,落后水泥产能2300万吨,落后钢铁1000多万吨,落后焦炭产能200多万吨,落后造纸产能84万吨,落后酒精产能12万吨,落后铁合金产能15万吨,落后印染产能1亿5千万米,同时,建设了一批较大规模的发电机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提升了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
通过经济运行系统要素协调与保障,我省工业经济连续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2006年至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21%、17.5%、16.8%和17.8%,今年前11个月增长14.8%。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装备制造业、冶金、石化、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产业占全省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 85.2%,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达到31.3%,比2006年上升个4.9百分点,冶金比重达到19.3%,下降0.9个百分点,石化比重达到18.8%,下降7.9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比重达到15.8%,上升3.6个百分点。(辽宁省经信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