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广东经济运行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国家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突出重点抓落实,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展协调性增强,“十二五”开局总体良好。现将今年经济运行情况及经济运行调节重点工作汇报如下。
一、2011年广东经济运行调节成效
2011年,在欧债危机拖累及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国内宏观形势总体趋紧,我省工业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我们及时采取有力、有效、有针对性的调节措施,较好地遏制了经济增速可能大幅下滑的不利局面,避免了经济增速的大幅波动,确保了经济运行朝着预期良好方向发展。
(一)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1-11月,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1630.06亿元,同比增长12.6%。4月份以来,工业月度累计增速在13.2%-12.6%之间,波动幅度较小。支柱产业平稳增长。1-11月,全省九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043.8亿元,占全省比重为69.55%,同比增长12.3%。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扎实推进,预计全年增加值4900亿元;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6%和12.2%。
(二)经济内生增长取得新突破。工业内销延续较快增长态势。据测算,1-11月全省实现工业品内销61672.04亿元,同比增长25.97%,增速比工业出口高13.47个百分点。内销占全部工业品销售比重69.98%,比去年同期提高2.13个百分点。中小民营经济较快发展。民营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067.77亿元,增长23.1%,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快10.5个百分点,比国有控股企业快11.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取得重大突破。1-10月,全省完成工业投资4226亿元,同比增长18.2%,增速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0.6个百分点,超过全年预期目标3.2个百分点,扭转近年来增速偏低的局面。
(三)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突破。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加快。1-11月,珠三角九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7903.1亿元,同比增长11.3%;东翼四市和山区五市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1324.98和134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9%和20.5%,分别高于全省增速7.3和7.9个百分点;西翼实现工业增加值1101.75亿元,同比增长13.9%。
(四)市场消费增速平稳。1-11月,我省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00.76亿元,同比增长16.3%,比全国低1.0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乡村分别增长16.4%和15.3%。
(五)软件业呈平稳较快增长态势。1-10月,全省软件业累计完成业务收入2701.3亿元,同比增长22.3%,增速呈逐季回升态势,分别比一季度(18.3%)、二季度(20.8%)、三季度(21.8%)提高4、1.5、0.5个百分点;实现税金总额278.4亿元,同比增长28.8%,高于软件业务收入增速6.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462.7亿元,同比下降6.4%。
(六)生产要素供需总体平稳,电力供应偏紧
电力供应持续紧张。1-11月,全省全社会用电量4036.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38%,其中,工业用电量2706.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1%。在珠三角地区,部分工业企业出现“开五停二”、“开四停三”进行生产的现象。截至11月4日,我省统调最高负荷7475万千瓦(8月17日),同比增长7.46%;最大错峰负荷达740万千瓦,占统调最高负荷的9.90%,已超过“十一五”期间我省707.8万千瓦的最大错峰负荷。
煤炭调运量平稳增长。1-10月份,全省共调运煤炭14578万吨,同比增长18.0%.其中电煤9758万吨,同比增长23.8%;进口煤3949万吨,同比增长26.8%。由于西电送出锐减,煤炭需求旺盛,10月份单月全省共调运煤炭1732万吨,同比增长39.6%。煤炭库存大幅提升。截至10月31日,35家主力燃煤电厂库存625万吨,广州港煤炭库存245万吨。
成品油供求基本平衡。今年以来,全省成品油市场资源供应比较充裕,1-10月,成品油销量2229.65万吨,同比增长7.11%,其中汽油894.93万吨,同比增长7.90%,柴油1334.72万吨,同比增长6.58%,同比增幅均收窄。
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因素:一是广东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重点企业PMI)持续回落,出口困难加大。二是综合成本大幅上升,工业企业利润增长持续减缓。三是电力供应紧张,“卡脖子”问题可能更加突出。四是全省节能形势依然严峻。
二、经济运行调节重点工作
(一)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一是加强经济运行预测预警,打造广东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重点企业PMI)“服务品牌”。开发并成功发布广东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重点企业PMI),增强对宏观经济的预测预警水平,为生产企业正确研判经济运行走势,自主调节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服务,为调节宏观经济运行提供重要的参考。二是采取“免、减、缓”的方式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轻装上阵,积极营造“亲商”“亲民”的政策环境。三是推进省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建设,完善信息交流平台建设。落实服务制度向基层部门延伸,形成较完善省市县联动的制度体系。
(二)加强煤电油运要素调节,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一是加强改进电力调节方法,提升供电保障能力。督促企业加强发电机组、电网的运行维护、安全检查,确保机组稳发满发;积极跟进电源、电网建设进度,协调各项重大电力项目建设,增强供电保障能力。在保障电力供给,坚持有保有压的调节方法,将有限电力资源向用电效率高的重点市和重点行业倾斜,对企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如产品销售利税率高、全员劳动生产率高、单位增加值电力消耗低的企业给予用电倾斜和保障。二是加强油品供应保障能力。加强市场监测分析、预警应急的能力;推进高标准燃油推广使用,加大对成品油非法经营网点的查处,严肃处理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依法维护成品油市场经营秩序。三是确保煤炭稳定供应。全力推进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的建设,继续深化与大型煤炭生产企业的战略合作,锁定优质资源,稳定我省煤炭供应大局。
(三)全力以赴,做好大运会电力保障工作。
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政府领导的讲话和批示精神,把大运会电力保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完善的保电方案,抓好各项落实实施工作。按照我委制定的《大运会期间广东省煤电油运供应保障协调工作总体方案》,牵头成立煤电油运供应保障联络协调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对各项保电准备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筛查,确保大运会电力保障工作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合理科学安排设备检修计划和电网运行方式,保证电网安全和供电稳定可靠;要求深圳市主力电源企业加强发电设备运行维护,充分考虑恶劣天气影响,做好燃料采购工作,确保机组稳发满发;大运会期间网供电指标优先保障大运会用电需求,同时,协调南方电网公司竭尽所能调剂电能电力支援我省,缓解供电压力,确保深圳市大运会安全稳定供电;协调神华、中煤、同煤、伊泰等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兑现年度合同,并增加优质煤炭资源的供应量,着力向深圳、广州、东莞等大运会电力负荷核心区域的电厂倾斜。
(四)开拓内销市场支持民营经济,推动经济协调发展。
大力扩内销促消费。搭建经贸合作平台,推进“广东产品全国行”向纵深发展。鼓励支持企业建立国内营销网络,突出抓好广东国际采购中心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抓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作。推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上水平。加强民营经济工作考核,设立“扶持民营经济首创政策奖”,鼓励各地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和工作方式方法。强化小企业创业基地与银行、担保、风险投资机构的交流与对接,缓解小企业创业融资难问题。办好第八届中博会,为中小企业搭建“展示、交易、交流、合作”的国际平台。
(五)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突出实施“双百工程”,以省市共建方式,集中资源支持重点产业基地、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目前,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31个、重点发展骨干企业100家、重点培育企业120家。抓好装备制造业50家骨干企业和100家重点培育企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开展省市共建工业设计基地,举办“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中国工业设计周等活动,组建基于互联网的“广东工业设计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全省工业设计机构已超过600家,省级工业设计示范基地(企业)53个。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共有16个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示范项目”。(广东省经信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