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1年成都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2011年,成都市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1—10月,全市310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789.3亿元,同比增长22.2%;规模以上工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97.3亿元、利税606.75亿元,同比增长39.4%、23.2%;完成工业投资1234.2亿元,同比增长21.4%。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达到2200亿元,增速为22.5%左右;完成工业投资1450亿元。
(一)工业增速平稳较快,但效益增幅有所回落。今年,我市工业呈稳定增长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幅连续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一、二、三季度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分别达到22.1%、21.6%和22.4%。在1—10月中,4月、5月增幅(21.3%)为最低点,随后逐月上行,10月出现小幅回落。工业效益持续增长,但增幅出现一定回落;工业利税增幅3月达到37.9%高点后,波动下行至9月(22.2%),10月小幅回升到23.2%。
(二)重点产业总体运行良好,但发展状况不够平衡。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新材料、工业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20.4%、19.6%、19.3%和19.9%。高技术产业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长最快,实现工业增加值350.26亿元,增长38.3%。现代制造业中,机械汽车产业工业增加值增幅18.9% ,建材冶金产业增幅19.8%,但石化工业增幅仅10.3%。特色产业中,家具、鞋业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2%、29.1%,但食品饮料及烟草工业仅增长12.8%。
(三)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圈层发展特色显现。集中发展成效显著,全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46户,占全市的62.7%;实现工业增加值1411.05亿元,增长28%;工业集中度达到78.9%。梯度发展特征明显,通过实施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三个圈层不同特色的工业发展格局。
(四)运行保障基本正常,但部分要素持续紧张。1—10月,累计全市全社会用电量为321.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57%;累计全市工业用电量为162.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55%。全市天然气用气量34.3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02%;工业用气18.9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34%。但天然气短缺已成为常态,对化工、建材等产业和新上工业项目如期投运影响巨大。
二、运行调节中开展的重点工作
我市坚持科学管理,加强生产要素保障,强化经济运行调节,为全市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科学制定能源规划。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对成都市“十一五”期间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使用情况进行了回顾分析,依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省确定的节能约束性指标要求,结合居民生活需求和工业发展实际,对“十二五”期间的能源需求进行了预测,科学制定全市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能源供应保障工作的目标、思路和重点。
(二)加快建设基础设施。电力基础设施方面。今年3月,启动了电网建设“腾飞工程”和“十二五”电网建设规划,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约60亿元,新增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变电站14座;扩建500千伏变电站2座,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变电站12座,共新增变电容量506.05万千伏安;我市电网承载能力比2010年底提高12%。天然气基础设施方面。1—10月投资7.61亿元,新建管线46公里、改造管线23公里,完成了中石油直供富士康供气项目一、二期工程28公里管线建设,完成了中心城区第三储配站的技术改造,启动了汽车产业功能区燃气配套管网、第二气源管线1.3公里的建设,提高产业功能区和中心城区供气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强化需求侧管理。一是细化编制有序供应预案。为确保在能源供应紧缺时,做到快速反应、沉着应对、妥善处置,我市修编了《成都市有序用电预案》和《成都市天然气有序供应预案》,采取有保有压、错峰避峰措施,确保有序供应;能源单位、供应单位、用能企业三方联动,有效实施各级预案。二是严格执行用气程序和管理制度。严格工业项目用气指标转报原则和程序,优先转报符合产业政策导向、低能耗、高产出的省市重大项目和园区内项目用气申请。坚持重大用气项目会商制度,对拟用气3万立方米/日以上的项目,会商达成共识后上报用气指标,支持中石油、中石化气源单位为其直供,从源头上配置好天然气资源。三是鼓励实施能种替代。积极指导和支持用气工业企业实施供能设施的技术改造,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近年来全市共有百余户企业实施了能种替代措施技术改造,有效地保证了企业冬季用气紧张时段的正常生产和职工稳定。
(四)切实提高用能水平。
一是坚持推进产业向“两高”发展。按照发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的战略部署,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现代制造业,提档升级传统特色产业,我市的现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发挥良好引领带动作用,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支撑拉动作用最强的工业产业,我市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计算机芯片封装规模全国第一,荣获中国软件名城称号;汽车(含工程机械)、石化、冶金建材等现代制造业稳步发展,汽车业快速成长,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聚集了大众、丰田、德尔福、博世、神钢等世界知名的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是国家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石化、冶金建材产业优化转型步伐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取得突破进展,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16.7%;食品饮料、鞋业、家具等传统特色产业加快提档升级,打造出“好家具,成都造”、“中国女鞋之都”、“中国白酒之源”等区域品牌;同时,总部经济聚集效应初步形成,生产性服务业正在培育发展中。
二是坚持推进工业“三集”式发展。以园区为载体,按照“一区一主业”,有效引导工业企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园区实力显著增强,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全市21个工业发展区中,已有百亿以上园区11个,高新区、经开区两个国家级园区今年将成为千亿园区。产业集群态势明显,高新区的电子信息和软件,经开区的汽车及机械,双流的新能源,青羊、龙泉驿的航空航天,青白江的冶金建材,新津县的新材料,蒲江县的农产品加工,武侯区、崇州市的鞋业,新都区、崇州市的家具等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集约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工业用地的单位产出显著提高,工业园区项目亩均投资强度、亩均增加值、亩均主营业务收入、亩均利税近年分别年均增长15.8%、14.7%、25.5%和29.1%。
三是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坚持 “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节能之路,采取强有力措施,实施一系列重点节能工程,将77户企业列入全市重点用能单位进行监管。实施了大邑显明水泥低温余热发电等重大节能减排项目,在全国率先实行单位GDP能耗平衡补偿管理办法,得到了国家部委领导的充分肯定。有序推进34户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其中,关停25户,淘汰落后工艺设备9户,嘉陵电厂已实行整体关闭。
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市能源需求增长迅速,用电指标有一定的缺口,天然气供需矛盾突出,极端恶劣气候条件下,对我市工业企业实施拉闸限电、轮流用电和错峰避峰、减停气配合措施仍在所难免;成品油(柴油)阶段性供应紧张也将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和工业经济的发展。
下一步,我市要紧紧抓住成渝经济区与天府新区建设启动等重大历史机遇,强化“工业主导”理念,将产城一体发展要求贯穿于产业功能区建设,促进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走非均衡发展战略路径,实现圈层融合发展。为此,我市将贯彻落实好各级能源发展规划、继续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工业企业用能管理、不断提升工业用能源效率和水平,做好能源的供应保障,强化经济运行调节工作,确保成都市工业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成都市经信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