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进一步谋划和创新(二)
退休干部 黄振奇
二、改革开放30多年间现代化建设战略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严肃认真地纠正了“大跃进”和“文革”期间的“左”倾错误,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举措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随后,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开始构建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完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体系,包括现代化战略阶段性目标、实施步骤和现代化建设战略的基本路径和政策措施,并全面开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以后,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确定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现代化战略目标。此时衡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已改为国民生产总值(GNP)。1979年10月4日,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1979年12月6日,他在接见外宾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同时明确了20年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将今后20年分为两个10年,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构想。他说:“对于我们的建设事业来说,八十年代是很重要的,是决定性的。这个十年把基础搞好了,加上下一个十年,在今后二十年内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一战略构想即20年分两步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实现温饱和小康被正式写入党的十二大报告中。
(二)完善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早在8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就考虑实现“小康”后的奋斗目标。他在1982年8月21日曾说:“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不是说赶上,更不是说超过,而是接近。”后来将“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更确切地表述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987年8月29日,邓小平同志在接见外宾时,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第一次全面表述了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步骤。他说:“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这一战略目标和步骤被正式写入党的十三大报告中。
(三)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上个世纪最后20年,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巩固和提高已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党的十六大基于对“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要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被分成两个阶段,即前二十年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到2016年,经过近40年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和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1979年至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6%,高过世界经济同期年均增长率近2倍。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曾创造世界经济发展奇迹的新加坡和韩国,在其最辉煌的30年间(新加坡1961—1990年、韩国1966—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5%和8.4%;而我国在近40年中GDP年均9.6%的增长率,则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奇迹,国家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8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744127亿元,经济总量由世界第10位跃至第2位;货物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36855亿美元,最近一些年外贸总额位居世界第1或第2位;国家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132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59552亿元,增长近140倍;国家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1亿多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30105亿美元;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服务四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