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进一步谋划和创新(一)

发布时间:2018/03/21
来源:离退休干部局
[ 打印 ]

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进一步谋划和创新(一)

退休干部 黄振奇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经历了较长时期逐步形成和完善过程。现在我们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做出了进一步的谋划和创新,指引我们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一、新中国前30年关于现代化建设战略的探索

新中国前30年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曾先后提出过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的方针和目标。

(一)国家工业化战略任务的确定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从分析旧中国经济结构特点出发,提出了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要“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战略目标。新中国成立的三年间,胜利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1953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其中“一化”即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当时对工业化的认识主要是依据苏联的经验,衡量经济的主要指标是工农业总产值;工业化的标准是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工业化的途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预计完成工业化所需时间是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即15年左右。实现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在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中开始实施。“一五”时期,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由694个限额以上项目组成的大规模工业建设,其目的是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后来在急于求成思想的指导下,从1958年至1960年实行了三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和十五年“超英赶美”等错误口号。这种缺乏科学精神的盲目冒进,给我国工业、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灾难性损失,使一段时间内广大人民群众连吃饱肚子都成了问题。其后,不得不用五年时间(1961-1965)进行全面大调整。直到1965年,我国财政经济状况才得到基本好转,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恢复或超过了1957年的水平。

(二)四个现代化建设战略的提出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四个现代化这个目标是毛主席、周总理在世时确定的 。改革开放前曾三次提出过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一是1954年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四个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现代化,可以说四个现代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拓展。二是1964年12月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再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将原来的交通运输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即要把我国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即第一步经过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是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但是就在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开始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严重干扰和破坏了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更谈不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问题。三是在“文革”后期,邓小平同志重新恢复工作,任国务院副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申了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和措施,努力整顿被“文革”搞乱的经济秩序,使经济恢复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在当年年底,这一趋于好转的形势又被“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所断送。

(三)新中国前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虽曾确定国家工业化战略目标和三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可供实施的完善的现代化战略思想体系;而且由于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和对国内形势的错误判断以及盲目冒进做法的干扰,长时期实际工作的重点没有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耽误了现代化建设的时间,十年(1966—1976)“文革”动乱把整个国民经济推到濒于崩溃的边缘。当然也应看到,“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发展速度比较高,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8%,农业和交通运输业都得到较快发展,社会经济效益也比较好,人民生活有很大的提高,为实现国家工业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改革开放前这30年间,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国家也曾投入大约7000多亿元资金,建设了3000多个大中型项目,重工业和科学技术有了相当的发展,研制出振我国威的“两弹一星”,培养了一大批经济、科技和文化建设骨干力量,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并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服务四处提供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