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是21世纪的第二个五年规划,是跨入新世纪后落实国家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规划。规划的制定,主要根据三江县实际,同时考虑到与自治区、柳州市发展总体部署相衔接。在总结“十五”发展的基础上,参照三江侗族自治县中长期经济发展思路研究课题的成果,提出三江县“十一五”计划纲要。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是三江县改革和发展在不断开拓前进中的一个极不平凡的发展阶段;是三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主要指标完成比预期要好。
(一)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 8260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0年增长21.62%,五年平均递增3.99%。其中, 第一产业31410万元,比2000年增加7451万元;第二产业16940万元,五年平均递增1.91%,第三产业34250万元,五年平均递增5.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08元。工农业总产值完成74160万元,比2000年增长13.8%,五年平均递增2.63%。
l、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十五”期间,全县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切实加强对农村经济工作的领导,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和扶贫攻坚力度,认真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基本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2005年,农业总产值完成57200万元,五年平均递增9.25%。其中2004年粮食总产量完成57675吨;茶叶新增种植面积1.15万亩,总面积达到7.8万亩,年产干茶1387吨; 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9万亩;经济林果面积累计已达7.8万亩,林果产量5062吨; 完成营造工程林面积 10万亩,投入资金1500万元。完成沼气池建设5000座,全县沼汽池总数达21481 座,沼汽入户率25.9%;生猪年末存栏13.3万头,完成计划的100%,羊年末存栏1.1万只,完成计划的1.1%;肉类总产量21208吨,五年平均递增9.37%,完成计划的100%;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完成35222万元。
2、工业生产稳步发展。“十五”期间,工交企业遵循 “放开搞活” 的改革方针,全面深化改革,积极转变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加强管理,重视营销,开拓市场。通过体制改革和资产重组,招商引资创办新企业等,工业生产稳步发展。2005年工业总产值完成25860万元(现价)。主要工业品生产情况:发电量15000万度,完成计划的100%。
3、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十五”期间,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粮食、商贸、供销等继续深化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加强对市场的建设和培育,加大三江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从2003年开始成功举办了二届文化旅游节“多耶程阳桥”活动,树立了三江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以程阳桥及侗族风情为特点的民俗风情旅游及以丹洲为代表的乡村生态旅游业。游客大幅增加,预计今年旅游总人数达22万人次,比2000年增长139.13%;其中海外游客突破2万人次,比2000增长150%;旅游社会总收入2000万元,比2000年增长122.22 %;国际旅游创汇收入55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173.33%。旅游业的发展带动通讯、运输、商贸等服务行业快速发展。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0080万元,五年平均递增18.67%。
(二)投资结构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得到加强。“十五”期间是三江县基础建设投资实现较大突破的一个时期,认真贯彻中央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紧密联系三江县实际,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三江县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柳州市的支持,切实加强农田水利、电力、通讯、交通、城镇设施、县域经济重点发展项目、生态环境建设等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110万元,比2000年增长213.34%,五年平均递增16.36%。整个“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221万元,平均每年投资25044万元,比“九五”期累计投资50216万元增长149.36%。主要实施的重点项目是:209国道和321国道改造工程,草头坪水电产站建设,农村三项会战,县城河东新区小城镇建设,自治县成立50周年配套项目,以及2万亩油茶林低改,退耕还林等农业、生态保护项目。
(三)财政、金融运行正常。“十五”期三江县财政收入增长比较快, 2004年地方财政自收收入达到4020万元,预计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可实现4420万元。年均递增10%。人均财政自收收入126元;200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667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43340万元。
(四)招商引资取得进展。2004年三江县成立了三江县招商促进局,完善了招商工作机构,建立三江县项目投资审批服务大厅,简化审批程序,推行 “一站式”联合办公制度,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十五”期全县招商引资项目73个,其中水电项目5个,矿产项目34个,小城镇建设项目6个,木材加工项目5个,其它企业23个。总共涉及资金41818万元,目前到位资金30880万元。
(五)能源和生态环境建设初见成效。三江县组织实施柳州市农村三项会战沼汽池建设从02年至05共完成19008座,全县沼汽池累计有21481座。实施退耕还林共90000亩,其中退耕50000亩,荒山造林40000亩。结合林果开发,优质茶园开发,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7.40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六)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五年来,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认真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切实加强科技措施的普及推广工作。整个“十五”期间,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对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普九攻坚正在积极组织实施,成效果显著,力争在明年上半年通过自治区的评估验收。三江县高中阶段的教育也取得重大突破,投资360万元,新建三江中学综合楼,2005年通过资源整合,新创办了三江县民族高中,全县高中年录取人数达到1040人,比2000年录取419人提高了148.21%。全县小学入学率达98%。2005年三江县高考大面积丰收,全县录取大中专学校学生703人,其中录取本科专业学生275人。
基层文化和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均顺利实施,投资150万元的新建三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投资160万元新建三江县人民医院传染病综合楼;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为80%和90%;加强了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2‰,环境保护、民族事务、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成绩;农民人均纯收入1713元,比2000年增收525元,增长44.19%,全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稳定。
(七)扶贫工作得到加强。扶贫开发工作中,主要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项目实施为主。五年共完成屯级公路建设80条共228公里,完成人畜饮水工程63 处;加强农村科技人员培训,全年共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357期2.5万人次,2004年茶叶总产量1387吨,产值5548万,茶叶为农民人均创收入130元。加大农民工的培训力度,积极发展劳务经济,今年以来,由政府组织外出的有7243人,通过对口培训向外输出富余劳动力7202人,全县外出务工达4.2万人,占全县富余劳动力的60.8%。2004年全县贫困人口 8.12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48万人,低收入人口5.64万人,分别比2000年下降33个百分点。
“十五”以来,三江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经济发展模式逐步由资源型向开发型、开放型、技术型的转变,三江县原有的一些传统资源型产业优势在不断减弱,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与其他县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偏低,发展软硬条件较差,灵活度、外向度不高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有:
1、区位优势未能发挥,劣势突出。三江县地处三省交界地区,远离中心城市,县四周的中心城市都在200公里以上,难受中心城市发展的拉动。县境内虽有209、321两条国道过境,但三江境内的国道高等级改造尚未完成,许多地段仍然是等外公路,全县公路网密度低、等级差。枝柳铁路南北纵穿三江县,但县内没有中心车站,也不过县城,部分火车站至今仍没有与公路网相连,铁路对三江经济发展的拉动非常有限。交通落后瓶颈严重制约三江经济的发展。
2、山区经济资源型、农业型特征明显,结构性矛盾突出。长期以来,三江县经济发展存在重资源利用、轻深度开发的问题,比如三江县盛产的木材、毛竹等加工仍然不够。近几年来,三江县抓经济结构调整作了很大努力,也取得较好成绩,但全县经济结构仍然矛盾突出,2003年末,三江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0.5:20.7:38.8;2004年预计产业结构比例为:40:21:39,工业化程度明显偏低,第三产业不发达。全县具有支撑性、带动性、辐射性,能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支柱项目和拳头产品尚未形成。工业企业的规模和档次都偏低,发展缓慢。
3、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三江属传统农业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缓慢,财政收入明显偏低。
4、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三江县是山区县,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相对较高,加上自身财力有限,造成历史欠账较多,制约了投资和发展环境的改善。
5、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创新不够。作为贫困山区的干部群众具有艰苦创业、勤俭办事的良好传统,但也存在封闭自守、安于现状、不善创新、缺乏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的问题。人才队伍缺乏,表现为一是总量少,2003年全县现有专业技术人员5432人,仅占劳动力总数的3.22 %,其中本科以上仅278人;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教育、卫生行业专业人才占总数的 54.51%,经营管理、外经外贸、城镇规划与设计、科技等专业人才紧缺。特别是较高层次的人才十分缺乏。
二、“十一五”期间的形势分析
(一)、三江县经济、文化的资源分析
1、水能资源优势 三江县境内河流自然落差大,河流平均自然比降为5.2%,水力资源丰富,水能藏量27.68万千瓦,目前已建成的有厘 金 滩 水 电站4×3600万千瓦、草头坪电站装机容量2×1.4万千瓦,其他小水电站总装机1.78万千瓦。
尚待开发的木洞电站装机容量1.35万千瓦,洋溪水利枢纽工程设计工程,总装机容量为约13.5万千瓦,小水电估计装机容量总计约 1.2 万千瓦。
2、旅游资源优势 三江县有侗、苗、瑶、壮、汉等五个民族,其中侗族人口18.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6%。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文物旅游资源、风情文化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沿融江河下老堡至丹洲,有上、中、下断崖石门及峡江风光,沿209国道至丹洲,有牛浪坡林海、西坡小河风光、南木冲石门峡瀑布等景点。沿321国道县城至斗江、沙宜,有厘金滩库区风光、奇石村等景点,沿321国道自梅林往下,有榕江漂流和产口古榕等景点。沿八江河翻独峒坡,有布央仙人茶场、程牛梯田、林略梯田和神秘的高山天湖大塘坳。
文物旅游资源:古宜镇内有福禄寺、香林寺、中山亭、目前最高的侗族鼓楼等景点。林溪乡有驰名中外的程阳永济和合龙桥、普济桥,以及马鞍、平寨鼓楼、大培山庵堂、皇朝村明代公主古墓等景点。独峒乡有典型的侗族村寨景观:座龙侗寨、八协鼓楼、平流风雨桥、芭团风雨桥、高定鼓楼群和林略鼓楼群。八江乡有八江风雨桥、八斗风雨桥和马胖鼓楼等景点。良口乡有南寨鼓楼、和里三王宫、人和桥、玉带桥等景点。丹洲镇有丹洲怀远县古迹等。目前三江共有风雨桥108座、鼓楼159座。举世闻名的程阳永济桥和独峒的芭团桥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江乡的马胖鼓楼、独峒乡的座龙侗寨均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情文化旅游资源:侗族人民能歌善舞,音乐形式多种多样,芦笙曲、笛子歌、琵琶歌,多声部侗族大歌等。侗族民间习俗有浓厚的民族特点,民间小吃别具侗味,民族工艺品深受游客喜爱,有一定开发前景。
3、农业资源优势 ⑴、茶油:三江县种植油茶的历史悠久,三江县有油茶林面积将近70万亩,年产茶油350多万公斤。茶油是木本植物油,不但食用味道好,营养价值高,而且在工业、医药上也大有用途。但由于单产低,因此,有必要进行低产改造和品利改良。
⑵、毛竹:三江盛产毛竹,全县有毛竹8万多亩。但加工深度不够,目前主要是加工竹针、竹筷等系列产品,由于无序竞争售价低廉,竹农收益少。
⑶、黄牛:三江县所产的黄牛,以天然牧草饲养,肉质细嫩、蛋白质高、脂肪低,产品远销上海、杭州、深圳等地,深受客户青睐,年产量18000吨。
⑷、茶叶:三江县于1989年开始从桂林茶科所引进技术开发茶叶生产项目,到目前为止,三江县茶叶已发展到6.8万亩,年产干茶875吨,产值3500万元。
(二)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
“十一五”处于世纪之交,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将在波动中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增长,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网络化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关键;以跨国公司全球购并为主要特征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规模空前,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加快发展制造业,将推进柳州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产业转移和我国逐步壮大的消费市场推动下,我国目前进入第三个经济高速增长期。汽车、住房、绿色食品、中医药、教育、旅游等消费正在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为柳州市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升级,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带来十分难得的市场动力。三江县作为柳州市新辖县之一,在柳州市的大力支持下基础设施将有较快的发展,同时应积极争取条件吸纳柳州市工业的产业幅谢。
三、三江县经济发展思路与预测
发展思路:根据自治区“三大战略、六大突破”的战略决策,柳州市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在全区率先实现小康的目标,结合三江县的实际,今后一个时期三江县总的工作思路是: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项目拉动、改革促动、外向带动、科技推动,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成份多样化进程,不断增强三江县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发展目标预测:
到“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123388万元(当年价),比2000年的61694万元翻一倍,年递增7.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4500元,比2000年末的1830元增2687元(当年价);其中工业总产值达10.23亿元,比“十五”期末翻两番,年均增长25%。工业经济对财政贡献率达50%以上。
财政总收入2010年达9322万元,以2004年的基数5262万元比,年递增10%;
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达2520元,比2004年的1589元增 931 元,年递增8%。
社会消费零售总额:2003年为31779万元,2010年为84530万元,年递增15%。
人口控制:2003年为34.7万人,2010年为36.18万人,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
四、三江县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如何把三江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是三江县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重做好山上文章。狠抓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根据三江县区域经济的特点,重点抓好“一片茶、一根竹、一个果、一头牛”的“四个一”工程。建好四个基地,即毛竹基地、茶叶基地、肉牛基地、水果基地。其中:中部、东部的古宜、程村、斗江、周坪、和平、高基、丹洲、老堡等乡镇重点发展毛竹、水果、罗汉果、茶油、蔬菜等高效农产品。西部各乡镇则重点发展茶叶、肉牛、板栗、茶油、三木药材等农产品。要通过引导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来带动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发展。
1、建立优质油茶生产加工基地。目前三江县油茶生产方式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粗放经营方式上,单位面量、产量、产值较低,技术落后,无法创造品牌,出售的产品主要以原料为主,所加工的产品也是单一的初级产品,没有出现深加工,效益低,同时产后服务工作跟不上,缺乏营销观念,导致产品产销脱节,没有一支成熟的农副产品营销队伍和中介组织,农产品销售大部份处于“自产自销”状况。今后重点是扶持大型龙头加工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提高油茶的经济效益,推动对全县70万亩油茶林的低产改造,促进农民增收,低产改造一是垦覆施肥、加强管理,二是对老残次林要引进新品种进行更新再造。
2、建立毛竹生产和竹制品加工基地:三江的毛竹已经有约8万亩面积,但规模仍小,要发展成为广西毛竹和竹制品重要的生产加工基地,必须尽快扩大规模,到2010年力争发展到15万亩,同时完成毛竹低改8万亩。毛竹项目的开发主要分布于东部的斗江、高基、和平、丹洲等乡镇。今后其他乡镇适宜区要加快发展,有所突破。
3、建立优质牛肉生产基地和肉牛销售流通中心 :畜牧水产的重点是抓紧引进扶持1—2家有规模的肉牛加工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养牛发展,并带动独峒、同乐、富禄三个牛市场的繁荣。三江县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有大量的天然草场,这几年,退耕还林、还草有利于扩大养殖规模,周边少数民族素有饲养黄牛习惯和丰富经验,三江县可利用优势的地理位置,扩大和繁荣与湘、黔接边的独峒、同乐、富禄三个乡建立了黄牛交易市场,结合肉牛的品种改良推动以肉牛为主的畜牧水产业的发展。
4、建立优质绿色茶叶生产加工基地:茶叶已逐步成为三江县的支柱产业之一。现有茶叶6.8万多亩,开产茶园约4 万亩,年产干茶875吨,争取到2010年全县发展到15万亩。今后茶叶开发重点一是改造现有低产茶林,更重要的是引进优质茶叶品种,扩大优质品种面积。同时规范市场秩序,打造三江优质茶叶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5、根据市场规律适度发展水果、罗汉果、三木药材等产业:三江县的中部和东部地区以脐橙、碰柑、沙田柚等水果基地有一定规模,总面积达8.3万亩,其中橙 9000亩,碰柑13000亩,沙田柚 9600 亩,板栗3.9万亩,其他杂果1.24万亩。今后一个时期关键是抓低产改造,抓品质的提高,同时逐步扩大规模,争取到2010年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150000 亩左右。在一些适宜地区要抓住机遇和积极寻找市场,适当发展罗汉果、三木药材等种植。
(二)积极争取加快三江县水能资源的开发
三江县水能资源丰富,洋溪水利枢纽工程及木洞电站已列入柳州市重点规划项目,三江县应积极做好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兴建,洋溪水利枢纽工程除防洪作用外,还装机约13.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60亿度,木洞电站装机1.35 万千瓦。在争取上骨干电站同也积极开小水电做到水资源最大利用,既可解决三江县电能不足的问题,也是三江县财源的重大建设项目。使电力工业成为三江县的支柱工业之一。
(三)、巩固和提升现有工业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主要是扩大高能耗工业规模。三江县的规模以上企业主要有铝业公司、森雷硅业公司、信达锰硅合金公司、丹洲硅厂等,在三江水电资源开发同时,争取国家对三江自用电的支持,努力扩大硅、铝、铁合金冶炼等高能耗工业。三江的铝工业在现有3000吨/年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力争投入技改资金2亿元,到2010年可以发展到30000吨/年生产能力以上。铁合金工业要加快更新改造,丹洲硅厂原有2500KVA台炉改造为6300KVA(目前已完成),黄排硅厂原有2500KVA台炉改造为3600KVA,并新建一座6300KVA台炉,(已完成),信达锰硅合金公司也完成了3600KVA台炉技改,拟争取新建一台6300KVA炉。“十一五”期间在黄排工业集中区再扩建一台6300KVA硅热电炉,到2010年实现硅总产量1.26万吨,工业总产值1.008亿元。
积极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尽快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好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和功能定位,按照“规划科学、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要求,紧工业集中区建设与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结合起来。加大项目入区和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企业将新的基建项目、技改项目、高新项目等放到工业集中区投资建设。主要的三大工业集中区:
黄排工业集中区 利用县红砖厂停产后闲置的大批土地,扩大铝工业、结晶硅工业、滑石粉加工为主。
程村工业集中区 在草头坪电站周围征用1000亩工业用地,形成以造纸业为龙头,硅锰冶炼、牛肉加工冷冻、竹木加工、茶叶加工等工业园区。
丹洲工业园区(含塘库) 以丹洲镇为幅谢点,充分利用丹洲、斗江、和平、高基丰富的重晶石和竹木资源,以重晶石开发、结晶硅、滑石粉、竹木、水果、药材等加工为主的丹洲工业园区。
(四)、发挥民俗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旅游业,创建民俗生态旅游圈。
加大与桂林、柳州等中心城市旅游服务公司的联姻、协作,打响“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的旅游品牌。紧紧围绕侗族文化风情做文章,继续每年举办金秋程阳桥文化节,深挖侗族文化底蕴,展示侗族文化精华,尽快把三江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将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主导产业来培育,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实现旅游风景区向旅游区过渡,旅游形式和功能从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购物、商务会议、美食、文化、健身等多种服务相结合的多功能、高层次综合旅游转移。构筑以碧水丹崖绿色生态和侗族民俗风情为特色的三江旅游格局。
1、继续完善和推进程阳景区、丹洲景区、八江景区、孟江景区、老堡景区、榕江景区和高基景区等七个重点旅游景区项目建设。
2、突出建设4条重点旅游线路:⑴程阳—马胖名胜古迹民俗风情旅游线,县城—程阳—马胖—县城;⑵孟江民俗风情、田园风光旅游线,县城—良口—同乐—独峒—马胖—县城,主要以侗苗族风情和自然人文景观组成的田园风光为特色;⑶融江河山水风光、怀远古迹旅游线,县城—良口—老堡—丹洲—高基—县城;⑷侗乡山水民俗旅游线,丹洲—老堡—县城—程阳—斗江—龙胜;
近期要抓紧做好程阳风雨桥景区、马胖鼓楼景区、孟江、芭团景区、大塘水库休闲度假景区等重点旅游景点建设。以发展旅游业为龙头,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全县接待海外旅客要突破10万人次大关,国际旅游收入(创汇)400万美元;国内游客达7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5亿元;全县旅游社会总收入达1.8亿元以上,相当于当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旅游业的“六大要素”(行、游、住、食、购、娱)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从而把三江建成旅游产品丰富、旅游设施功能齐全的侗族文化旅游大都,成为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强县。
(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在三江县具有广阔的前景,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三化”建设,都离不开乡镇企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根本的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三江县乡镇企业工业的90%都是农产品加工行业,目前这些企业业都是粗放型的必须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重点抓好宝石加工业和茶籽综合利用,竹制品加工生产,抓好农副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乡镇企业。根据三江实际,我们要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发展乡镇企业的各项政策,加大乡镇企业结构的调整和体制创新,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建设好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中介组织、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农业企业、重大项目、名牌产品,在此同时必须大量引进外资、信息、技术、人才等,使三江县乡镇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六)大力拓宽财政增收渠道,努力缓解财政收支矛盾。
财政工作的重点是抓好下面几项工作:
一是大力培植财源,按照巩固传统财源、培育支柱财源、发展新兴财源、开发后备财源的工作思路:
1、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通过建设完善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三江县要着重抓茶油深加工、牛肉深加工,茶叶提高品质争取优质品牌,林、竹的深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产业优势。
2、抓水能电力工业和高能耗工业的开发,特别是洋溪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并积极争取捆洋溪水枢纽建设同时扩建或新建高能耗工业。
3、抓项目投资拉动。
二是加大财政改革力度,推进县乡机构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沉员,切实减轻财政负担。
(七)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三江县小城镇建设的重点是县城建设。县城古宜城目前建成面积只有3 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仅2万人。规划城区面积5平方公里,计划到2010年城区人口要达到6万人。县城建设要做好科学定位。根据三江县的地理位置及人文特点、经济发展方向,县城定位为三江侗族文化生态旅游接待中心以及依托209、321国道建立农产品和工业品综合批发流通的区域中心。在抓县城建设的同时,抓好一批重点乡镇的小城镇建设,重点是斗江、丹洲、林溪、梅林、富禄、独峒、同乐等乡镇建设,力争到2010年使三江县建制镇达到6个。争取到2010城镇人口达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5%。
(八)加大基础建设力度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发展环境、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十一五五期间,要集中精力多渠道筹集资金,全面加快三江县的交通、通讯、网络、电力、教育、卫生等基础建设步伐,努力发展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三江县经济发展的瓶颈是交通的建设,加快交通建设是我们的重点:一是要加快209、321两条国道的二级路改造工程项目的实施。二是充分利用柳州市委、市人民政府“三项会战”的机遇,以及“世行及英国政府混合贷款项目”的乡村公路建设投资,加快三江县的通乡油路建设和乡村四级公路建设。三是积极争取建设跨省、沿边公路的连接贯通公路项目。四是积极配合国家交通部门做好高速公路过境的规划设计及征地工作,争取高速路过三江。努力实现国道省道主骨架高等化、县、乡公路黑色化、乡村公路网络化。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三江县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抗灾防灾能力弱,主要集中在农业水利渠道硬化率低,水库、提水设施带病工作,隐患大,水利枢纽工程缺乏,防洪设施严重滞后,大面积居住人口饮水困难自然灾害频繁,农民损失惨重,恢复生产、生产能力低,返贫现象严重。在2003—2010年期,要重点解决基本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小流域治理等项目建设。努力完成6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并基本解决全县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九)加快市场建设步伐,促进商品流通,带动经济发展。
三江县地处三省区交界地,远离中心城市,原来的交通又非常落后,这是三江县地域的劣势。但随着即将迎来的三江县交通建设的大发展,处于三省交界地,是黔东南及湘西一个广大区域内通往广东、广西沿海的交通咽喉部。正是三江县发展大市场,促进大流通的优势。政府通过引导和市场运作,加快开发县城河东2条国道交汇处为中心,建立一个结构布局合理,具有一定规模、主体机制灵活、服务功能齐全、辐射范围广泛的综合批发市场。通过市场建设,带动农产品的开发,并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三江经济的发展。
(十)、进一步加快科技进步,发展教育卫生事业
要继续推进科技与产业经济结合的新突破。科技部门要注重知识源和技术源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网和技术创新项目库,为招商引资引智及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信息支撑。
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宣传和科普工作,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与科技素质。努力发展科技农业,建立健全乡(镇)、村两级农技推广网络组织,以促进科技进村、进户、进脑。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适度超前发展。“十一五”期间,继续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积极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巩固和提高“两基”的水平和质量。努力实现各级各类教育规模较大幅度的增长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积极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积极发展幼儿教育,适度扩大高中段教育工作者规模,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完善继续教育制度,终身教育体系 步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进一步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的基础上,步提高高学历层次教师所占的比例;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效益。到2010年的主要具体目标:⑴职业教育:在抓好县城幼儿园基础上,重点发展农村幼儿教育;⑵基础教育:2006年“两基”工作争取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9%以上;“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65%以上;继续扩大高中规模,到2010年三江中学和三江民族中学每年招收普通高中生1500人,总在校生为4500人;⑶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扩建三江县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确保年招生600人,总在校生1800,使之成为全县实用技术的培训基地;进一步巩固扫盲成果,青壮年文盲控制在3%以内。
卫生工作要进一步抓好防疫防病、妇幼保健、初级卫生保健、贫困村卫生所建设工作,努力使全县各乡卫生院实现一级甲等卫生院或“合格”医院目标;建立健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实现初保“合格县”;计划免疫各项工作指标达到上级下达的标准;妇幼保健工作实现《两纲》提出的目标并有所提高。努力改善卫技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卫技人员培训,提高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建设项目重点抓独峒等10所卫生院业务综合楼建设,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总投资324万元;县医院传染病房、污水处理站、门诊楼、住院部大楼等改扩建工程,总投资384万元;新建县中医院河东业务综合楼及设施投资300万元;新建县防疫站公共卫生监督业务综合楼;续建县妇幼保健业务楼1000平方米;新建县“120”急救中心,投资150万元等。
(十一)做好人口控制,保护和节约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三江经济可持续发展。
1、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在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以使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平衡;其次要树立正确的生态平衡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再次,强化人们环境意识,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污染防治,减少工业、生活“三废”排放,改善生态环境,扩大环境生存空间。
2、积极采取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保护和节约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①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有效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既是促进三江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一项根本性任务。要以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继续实行党政主要领导责任制,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至2010年,全县计划生育率达到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2‰以下,总人口控制在35.76万人。加强协调治理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使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合理。
②保护和节约资源,实现永续利用。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永续利用。
高度重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水资源管理,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全面开展节水工作。加强水资源统一规划,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加强江河源头的水资源保护,重视水污染防治,开展对主要城镇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划定饮用水水资源保护区。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大城乡和工矿用地的整理、复垦力度,实现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按工业区和城镇密集区、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保护区等不同的土地需求,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节约矿产资源,严格整顿矿山秩序,推进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培育和规范矿权市场,加强地质勘查。
③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治理环境。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提高城乡环境质量。
生态建设。以保护、恢复和扩大植被为重点,加强生态体系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对自然生态保护尚好的高基蓖梳、斗江镇滩底、老堡乡白云山、同乐乡高洋、丹洲镇石门冲等区域实行抢救性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对林溪、八江、孟江风景名胜区保护,加强景区绿化,完善景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跨省界的独峒、同乐、林溪、八江、富禄、梅林等乡镇严重退化生态功能区,全面实行封山育林,扩大生态公益林面积。对丹洲东风、板必重晶石矿区、斗江锰矿区、老堡铅锌矿区等重点资源开发区,实行强制性保护,加快矿山生态恢复与治理。有计划、分步聚地抓好退耕还林,发展发沼气为重点的生态村屯。加强珠江源头主要支流浔江、榕江、融江三江段防护林带建设。
环境保护。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加强综合协调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区域、流域和行业的治理。对工业污染防治实行生产全过程控制,全面推行工业清洁生产。在继续抓好污染源治理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淘汰一批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重点抓好造纸、建材、冶金、食品等重点行业的升级改造和治理,对主要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加强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主要城镇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抓紧做好三江县境内主要河流浔江、榕江、融江的水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强化江河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防止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生物激素、农膜等带来的农村化学污染。
(十二)抓好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
抓好稳定工作,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保证,要把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认真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要着重解决好改革中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以及农村中的山林、土地、水利纠纷问题,要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同时要依法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畜意破坏和各种危害社会稳定的犯罪活动,为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主要对策措施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是经济工作中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把政府各部门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搞好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向公众提供各种服务上来。加快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减少行政性审批,规范审批行为,真正做到规范程序、简化手续,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强化监督机制,执法部门要依法监督,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加强自身建设,制定失职、渎职追究制度,强化廉洁自律,依法行政。积极建立和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纠正政府职能的错位,努力创造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二)积极招商引资,支持、鼓励和引导发展非公有经济。
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积极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步伐。放宽对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生产经营范围的限制,减少审批项目,规范审批程序,简化审批手续,进一步降低非国有经济的准入门槛,放开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拓宽民间投资企业的融资渠道,推进民营企业结构优化,形成规模优势,增强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要建立和完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和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和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镇贫困人口救济标准。稳步推进农村初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四)以人为本,营造好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
加快发展三江县经济,关键在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适合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与土壤。加快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企业家队伍。积极培育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农业产业经营和科技队伍,积极培养和引进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
(五)努力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
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点在农村。要加强基础教育,强化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做好城乡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和技术知识水平。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期间全县的人口文化素质和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达到全区平均水平。要下大力气采取得力措施,做好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因人、因项目、因劳务市场需求施教,培养一批有较高实际技能的永远撤不走的农民技术员或农业专家队伍。要特别加强城乡青年妇女的文化、技能培训,提高妇女的就业率。要加强科普知识的普及推广,通过广播、墙报、电视、宣传车、农村夜校等形式把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文化素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为三江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合格的劳动劳动者。
(地区司扶贫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