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以更主动的姿态、更创新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紧紧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高地的目标,探索形成了一批“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感”的典型经验做法。为强化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分两批推出25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供各地各部门互学互鉴、共同提升。
一、覆盖全面,重点突出。典型经验做法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覆盖市场开放、要素保障、政务服务、监管执法、纠纷化解等核心领域,形成了“事前有支持、事中强服务、事后解难题”的全链条优化体系。在市场开放领域,银川海关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创新铁海联运“一单制”“一箱制”,中卫至宁波北仑港通关时间压缩约10天,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成本降低约20%,为外贸企业减负增效。在要素保障领域,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宁夏回族自治区金融监管局构建三级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联合党委金融办通过“信易贷”平台开发“千企万户走访码”,累计为企业放款623.25亿元,综合贷款年化利率低至4.01%。在政务服务领域,固原市以“六个一”集成服务推动道路挖掘修复“一件事”改革,申请材料减少70%以上,审批时间提速80%以上,实现 “一网通办、一窗出证”。在监管执法领域,惠农区创新“企业无检日”制度,将企业年迎检次数从平均10余次降至不超过6次,行政检查质效提升近50%。在纠纷化解领域,大武口区构建 “四维一体” 劳动争议调解体系,打造“机制+阵地+队伍+服务”四维一体解纷格局,累计为800余名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挽回、避免经济损失83万余元。
二、协同联动,合力攻坚。典型经验做法充分体现“跨部门联动、多层级协同”特点,涵盖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安厅、宁夏回族自治区金融监管局、银川海关等多个部门和5个地级市及青铜峡市、沙坡头区等10个县(区),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工作合力。厅局层面,宁夏回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同标准受理”“多证联办”,政府和社会投资项目审批分别提速15%、30%以上;公安厅创新麻黄草采购销运“一件事”,办理环节压减25个,办理时限压缩79天。地级市层面,银川、石嘴山等市聚焦企业高频需求,创新“一线两员三联四日”机制、推出“供电服务大篷车”移动办公模式、推出园区审批“一件事”等创新举措,提升企业获得感。县区层面,青铜峡市全链条优化葡萄酒产业营商环境,助力产区葡萄酒屡获国际大金奖;永宁县构建“四项机制”全链条服务企业,企业诉求办结率85%、满意率98%;沙坡头区打造规范高效执法体系,企业满意度提升至96.5%,涉企复议下降42%。
三、务实管用,企业受益。典型经验做法突出“三个显著”:一是企业获得感显著增强,银川市创新“一线两员三联四日”机制打造“全好办、事无忧”营商环境品牌,通过开通企业服务专线、设置企业服务专员、深化政企互动等举措,高效解决企业诉求,企业满意度显著提升;中宁县“杞农惠企一类事”带动“中宁枸杞”品牌价值突破205亿元,农户增收超3000万元。二是办事效率显著提升,石嘴山市环评项目远程视频勘验评审时限平均压减近60%,实现 “屏对屏”高效办;利通区生鲜乳收运“四证一次拿”将总办理时限由60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三是制度成本显著降低,银川市将水电气暖网市政报装接入申请材料从35项精简为4项,接入环节从11个优化为2个;中卫市构建“立体智能运维”供电体系,全口径用户平均停电时间降至2.8小时/户,同比下降 61%,故障平均处理时长压缩至1.1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