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之一。中南海、人民大会堂、西单商业区、金融街……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地方,都坐落在西城区。西城区委、区政府以建设首善之区、展示首都新形象为己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2005年被评为全国首批三个文明城区之一。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西城区面临着建设期的一个新关口:财政收入的增长难以满足市民对社会发展的需求;旧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危房改造难度愈来愈大。很明显,摆在政府面前最大的难题就是财力不足。1995年,国家确定西城区为全国第一个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
面对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带来的机遇,西城区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变得清晰、明确了。“十五”期间,西城区立足发挥区域综合优势,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建设“北京金融街、西单商业中心区、德胜科技园、西外旅游商务区、什刹海历史文化风景区和阜景文化旅游街”六个功能街区的发展战略,逐步建立起以金融业为重点,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目前,金融街及周边聚集了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达500多家,其中包括5家全球经济500强企业总部;金融街区域内控制着全国90%的信贷资金和65%的保费资金运用。
2005年,西城区经济同比增长8%左右;财政收入完成46.07亿元,同比增长18.8%;三级税收完成718.9亿元;西城区区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515元,同比增长13.2%。
经济的发展,百姓是最大的受益者。2005年全区各项教育支出13.15亿元,同比增长6.7%;用于科技三项费用、文体广播事业费、教育事业费共49.76亿元,同比增长14.3%。为了迎接奥运会,西城区政府还制定了《2004---2008年文明城区建设纲要和行动计划》,既重视经济的增长、科技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的加快,又重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重视人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提高,重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文明风尚的树立。
八十万双手共建美好家园
西城区是党政机关所在地,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西城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得到了驻区中央、市属单位、驻区部队的大力支持。在“八十万双手共建美好家园”口号带动下,各项创建活动得到广泛开展,形成西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众志成城,换来的是如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区域联动、整体推进”的文明城区新格局。
充分发挥地区丰富的政治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优势,建立了驻区单位、部队共同创建的工作机制。西城区人大、区政协分别通过了《关于动员全区人民积极参加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活动的决议》和《关于积极行动起来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做贡献的决定》。西城区政府先后采取印发公开信、在网上设立“我为文明城区建设进一言”、公布监督电话等形式,广泛开展了“创全国文明城区、建西城美好家园”系列主题活动,动员党政机关干部、驻区单位、驻区部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居民、青少年和外地来京人员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形成了共驻、共建、共享创建成果的合力。
金融街街道有个“金桥工程”,就是专为驻区企业搭建的,旨在救助地区弱势群体。在“金桥工程”的推动下,截至目前,招商银行、北京长途电话局、新华社、民族文化宫等驻区单位已经和金融街街道的200余户低保、残疾人家庭及地区敬老院建立帮扶关系。仅月坛地区的“扶贫济困春风行动”就收到驻区单位捐款30万元,通过助学、助医等方式得到帮助的家庭达170余户。
在共建西城中,驻区部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西城区的急、难、险、重中,驻区部队功不可没。每年汛期,部队为保护地方人民财产安全做了充分的准备,帮助地方转移物资、清除积水;每年重大会议、节日,驻区部队都出动官兵协助西城区作好维护安全稳定工作。前不久,驻地某部一团战士千里迢迢,驾车把满载什刹海地区人民深情的三万余件衣被送到内蒙古受灾地区。
军地双方坚持“共建精神文明,优化社区环境,展示‘窗口’形象,发挥示范作用”的原则,大力开展“双拥工作进社区”活动。全区有77个社区居委会与驻军建立共建关系,共同营造文明的社区生活环境;驻区部队不仅免费向社区开放文体场馆,还为社区中小学建立了“国防教育书架”,帮助社区建立国防教育基地等,成为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今年,西城区连续第五次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区”的光荣称号。
西城区文明城区的创建工作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区域,涉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各个方面。西城区紧紧围绕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两大目标,将创建工作分解成8个方面、110项责任、42项重点任务,力求覆盖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管理和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形成相互协调、相互推进的发展格局。通过创建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的相互交融,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使经济竞争力、文化发展力和环境吸引力不断增强,促进区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靠科技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十五”期间,西城区紧紧抓住筹办奥运会等机遇,以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城区为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据了解,“十五”期间,西城区在修建便民路、改造低洼院、拆危楼、整治城中村等项工作中共投入资金30多亿元。
2005年,西城区对六铺炕街和柳荫街西巷等24条城市次干道和支路进行大修和改建。道路总长度11.9公里,机动车道面积8.2万平方米,人行步道面积5.4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983万元。工程完成后将进一步改善老城区的道路设施建设,缓解交通拥堵状况,带动市政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为了实现西城区“环境优区”战略目标,金融街街道工委、办事处在投资70万元整治26条街巷胡同后,又出资40余万元对砖塔胡同一带群众反应强烈的18个低洼院进行全面整治。不仅如此,西城区还投入资金进行简易楼的解危排险腾退工作和改造城中村工作,使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大环境的安全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立足于以科技创安全,仅去年一年,西城区科技创安项目资金利用累计达261.185万元。初步形成了以小区、街巷为基础,以繁华地区为中心,以重点单位为重要依托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
让人人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近年来,西城区实施一系列措施,构筑起困难群体综合救助体系。设立3000万元专项基金,使全区低保家庭生活得到保障,同时可以享受到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多层次救助。
为了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2004年,西城区政府出台了《临时救助制度实施办法》,对低保家庭中考上大学的学生,政府全额提供第一年学费;对于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贫困学生,给予1000元到5500元不等的学费。现在西城区已经建立了教育的救助体系,所有在中小学就读的低保家庭的学生,其学费全免,并由政府负担,向500名低保边缘家庭需要救助的学生、100名品学兼优的在校生实施了助学救助。
去年深秋,天气转凉了,家住百万庄的残疾人王强打电话给展览路街道“爱心家园”的工作人员,凭爱心卡免费领取棉被、棉衣。王强介绍说,凭借救助卡,一年四季的生活所需都可以很便捷的从爱心救助站领取。目前,在西城区有7个街道办理了“爱心家园”和“爱心超市”,救助人次达6000多次。与此同时,全区建立起53个捐赠站,每天捐赠站和“爱心家园”都能接到捐赠者的电话,并且很多人都是专程送来的。西城区各个街道、195个社区先后设置了社区保安、交通协管员、保洁员、保绿员等八类公益性岗位,专门安置“4050”人员,解决特困人员的工作问题,每月有千余失业者在社区上岗;启动的“爱心助残工程”,使4000多名残疾人自食其力,过上幸福生活。
这种新机制同样照顾到了特困老人。去年4月,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与北京中美博爱眼科中心联手启动“爱心光明行动----白内障手术”救助工程,为辖区内有眼疾的特困老人提供免费治疗。这项工程还将继续下去,今后每年将为至少10名低保、患白内障的老人免费实施手术。不仅如此,2004年6月,西城区专门制定相关文件,建立1000万元专项救助基金,对90岁以上低保、空巢老人和生活特困家庭实行特别救助。去年,西城区慈善协会还推出了“真情助老送服务----慈善互助卡”救助项目,为孤寡空巢老人提供义工服务等。
为了确实解决百姓生活中的一些困难,西城区政府本着“改善群众的生活质量,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路,通过开展“为民办实事工程”、开通24小时便民服务热线,了解民意,从群众身边的具体事情入手,抓住细微之处,热情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努力解决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具体的问题,仅今年上半年就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700多件。
在家门口就能看病、读书、休闲娱乐、健身,现如今对于生活在西城区的普通百姓来说已不是什么难事了。
“每一所学校都要让人民满意”,这是西城区教委提出的口号,西城区教委不断进行资源的优化整合,通过彻底重建、局部扩建,异地置换、维护修缮等多种形式,基本消除了基础薄弱校,并完成北京四中、北师大实验中学、北师大二附中和北京八中四所高中示范校和一批重点工程建设。西城区以名校的办学思路和经验管理原有的基础薄弱校,使合并后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都得到大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断得到提升。
除了可以就近读书,北京西城的百姓还可以就近看病。西城区每个街道都设置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至4个居委会,1万人左右的范围内就设有一个卫生服务站。2005年,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总数预计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3个,保证居民出家步行10分钟就能找到就医点。
北京市西城区还组织了各种活动丰富百姓生活。去年,西城区以“文明之歌”为主题的“月末大舞台”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在百姓家门口开幕。著名演员、聋哑学生、部队官兵共同献艺,带来了一个个歌颂文明、倡导文明的精彩节目,近千名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欣赏到高品位的文艺演出。每个月末,西城区都将组织专业文艺团体和群众文艺组织为社区居民演出,走进工地慰问来京务工人员,“文明之歌”在西城大地唱响。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