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地区的对外开放一直紧跟着珠三角、长三角。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对外开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开放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对外开放区域政策优惠差距逐渐缩小,人们把期待的目光落在了环渤海地区的青岛、天津和大连三个保税区身上。
环渤海地区的三个保税区面积都不大,但在所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让人们刮目相看。按照国务院批准的面积计算,三个保税区的面积共计10.85平方公里,但以其令人瞩目的速度,以其与国际投资贸易惯例基本接轨的对外开放优势,成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最佳推进器。
如果说经济特区是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试验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的窗口,保税区则是参照国外自由贸易区的做法而设立的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区与境外之间的货物进出,不受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限制;工商行政、税收、出入境检验检疫等也多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青岛保税区成立十多年来,就吸引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共设立了1169家外商投资企业,开展了国际贸易、出口加工、保税仓储和商品展示等业务。
我国设立保税区的目标是充分利用独特的功能优势,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成为区域外向型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环渤海地区的三个保税区有各自的服务区域,而且是所在服务区域内唯一的保税区。大连保税区服务东北地区;天津港保税区服务华北地区;青岛保税区服务沿黄河流域。保税区从一片泥滩、盐地的不毛之地,发展成为所在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据统计,三个保税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均保持在30%以上,部分指标达到60%-70%。青岛保税区目前已吸引了22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保税仓储货物总额同比增长达130%,成为青岛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这里是中国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中国制造”的重要基地。2004年该地区(京、津、鲁、辽、冀)进出口总额达2207.7亿美元。庞大的国际贸易量带来了不断增长的国际物流业务需求。为此,从2004年起,国家批准了青岛、大连、天津三个保税区设立保税物流园区,与临近港口实施联动发展,目的是在继续发挥保税区现有政策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临近港口货物集散便利的交通优势,简化海关手续,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监管效能。据初步估算,区港联动试点后,通过青岛港的货物,仅在通关手续费、拖车费等方面每个集装箱就可为制造企业平均节约350元的物流成本。
保税区聚集起众多的国内外企业,也促进了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青岛保税区高校软控公司利用保税区的特有功能和政策优势,降低科研等成本,提高服务和供应的效率,开展国际合作,以技术交流等多种方式,吸纳世界行业领先技术,加速子午线轮胎装备的自动化、信息化开发与产业化。该公司建设了智能密炼实验中心,先后承建了青岛市工业信息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橡胶行业技术中心。目前,该公司被评为全国20家优秀软件企业之一,并列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坚持增强服务功能,带动和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区域发展、服务区域发展、推动区域发展,充分发挥保税区的服务、辐射和带动功能。这是保税区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光荣使命。2005年以来,三地保税区在进行区港联动试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保税港区的设想,以期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