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铜川市是一个因煤而兴、先矿后市的传统老工业基地,“先有矿山,后有铜川”。这里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炭、水泥用灰岩,耐火粘土、陶瓷粘土、油页岩,其中煤炭矿产地已发现48处,含煤面积近1300平方公里,全市的1/3国土面积“脚下都是煤”。
有这么多的矿产,注定了铜川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这让人亦喜亦忧:一方面,资源就是财富;另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开发,铜川市的不少地方形成了滑坡、崩塌、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还有,煤炭、水泥等矿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危害日益显现。“靠山吃山”终有资源枯竭的一天,铜川人认识到:资源型城市必须尽快走经济转型之路。
铜川市委、市政府从2003年开始把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作为推进铜川市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在深入调研后编制出《铜川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总体规划》,它的内容被铜川人概括为“三、六、九”:着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可持续发展等“三大战略”;突出抓好资源综合利用,综合治理采空区等“六大重点”;加快建设包括铝电煤联产,旅游文化特色产业培育工程等“九大工程”。
对位列“九大工程”之首的“铝电煤联产工程”,市长冯新柱解释说:通过新建华能铜川电厂拉动煤炭生产,实施铝厂扩建工程,使铝锭生产能力提高到23万吨,形成铝电煤联产的新格局,进而发展铝业深加工,把铜川建设成为全国大型铝电煤联产基地。
“特色产业培育工程”的主旨是跳出单一依靠矿产资源发展经济的思维框架,按照“不求规模最大,只求特色鲜明”的思路着力拓展旅游、医药等新兴产业。
通过几年的探索,铜川市的经济转型的轨迹渐渐清晰,市委书记吴前进说:一方面是延长煤炭、水泥等传统优势资源的产业链,尽快发展后续产业,求得低能耗,高附加值;第二,是深入发掘药王孙思邈遗迹等本地区的“非矿产”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等文化产业,也就是发展铜川的“新兴产业”;第三,在煤炭、水泥等行业开展低资源耗量,低环境破坏的矿产开发技术攻关,引进和推广共生资源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和矿山“三废”再生利用技术,尽可能地“亡羊补牢”;第四,就是“还历史欠帐”,加快对过去煤炭开发中形成的200多平方公里的采空塌陷区综合治理。
现在,这四个方面的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不久的将来,铜川将会让人刮目相看。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