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统领,聚焦“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推动生态保护修复从“单点治理”向“系统治理”全面转型。
  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49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195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超1.2亿亩,“十四五”预期目标已基本完成。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王乐如 制作)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布局示意图》是“十四五”规划中的七张图之一。在这张图上,清晰标注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三区四带”。这一布局涵盖我国主要生态安全骨架,是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区域。
新华社发
  “十四五”规划第三十七章《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一节中提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生态屏障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印发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部署了9项重大工程47项重点任务,基本涵盖了全国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京津冀、黄河下游、贺兰山、河西走廊、洞庭湖、鄱阳湖及海岸带等重点治理区域。此外,有关部门还配套出台了专项规划,构建了“1+N”规划体系(“1”为总体规划,“N”为各区域、流域专项规划),成为指导全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十四五”时期,我国优化工程布局,形成了跨区域、全要素的生态修复治理体系。
  贵州省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工程成效显著,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40万亩,针对喀斯特地貌石漠化严重、水土易流失的特点,创新采用“溶洞堵截+植被缓冲带+土壤改良”技术组合,使区域土壤侵蚀模数下降41%,为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贡献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共部署实施十大类、39个子项目、133个二级子项目,涵盖了草原保护修复、湿地生态修复、土地沙化治理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对湿地生态进行综合治理。该工程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23.25万公顷,实现总目标的102%,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修复答卷。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同样成果丰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30亿元支持西藏拉萨河流域、山南雅江流域项目,通过河谷地带人工种草、沙化土地固沙等措施,使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林草覆盖率提高6.8个百分点。
  在宁夏中卫市,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长约153公里、宽10~38公里的区域完成固沙锁边。中卫市固沙林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保护500佳”荣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先后来参观考察,称赞这是“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
  在北京的北边、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镶嵌着一颗绿色明珠——塞罕坝。这里是滦河、辽河两大水系的重要水源地,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经过多年努力,这里建成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曾经的风沙地变成守卫京津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联合国防治荒漠化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
  “十四五”时期,“三北”工程六期建设与三大标志性战役成为国土绿化的“主战场”。
  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三北”工程纳入“两重”范围,共投入超长期国债和中央财政资金320亿元,比“三北”五期工程期间投资大幅增加。在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布局的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等13个重点项目全面启动。“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已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进一步夯实了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
  “十四五”期间,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已进入系统集成、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矿山生态修复实现“绿色新生”
  蓝天白云下,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荷叶—太清矿区,占地600亩的光伏板整齐划一排列,蔚为壮观。该县探索市场化开发治理模式,推进矿山综合整治和资源化利用,打造“板上光伏发电,板下现代农业”的综合利用模式,让桂阳这片“千年矿都”迎来新生。
  湖南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矿产之乡”。矿产资源开发,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2021年7月,湖南省发布全国首个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湖南省“十四五”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提出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战略目标、空间布局、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2022年6月,《湖南省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2022—2025年)》确定五大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区和13个重点生态修复工程,下达“十四五”期间全省完成7000公顷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的治理任务。
  四川省在矿山修复中形成多元示范模式: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攀钢石灰石矿通过“企业+保护区+政府”三方协作,创新“异地运土+挂网保土+挡墙固土”技术,建成全国首个保护区全域高精度三维模型;会理市打造“光伏+矿山修复”样本,带动区域生态修复面积年度增长18%,绿色矿业示范区单位能耗产出率较传统矿区提升37%。
  2024年,自然资源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学习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 深入推进新时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意见》,支持各地协同推进矿区生态修复、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采矿废弃地盘活利用、矸石及尾矿等生态化利用、后期产业植入等。
  “十四五”以来,有关部门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47亿元,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青藏高原、北方防沙带、“三北”工程实施区等重点区域流域,部署实施49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其中,2023年、2025年,通过竞争性评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9亿元,在黑龙江部署实施三江平原(双鸭山)、东北森林带小兴安岭北麓(黑河片区)、东北森林带—乌苏里江流域(鸡西市)3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海洋生态修复守护蓝色国土
  在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的笔记本上又添了新内容——今年新增的5种鸟类记录,其中就包括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
  作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城市”红树林,防城港市红树林面积达2293.98公顷,约占广西红树林有林面积的23%。在这里,311种鸟类翱翔天际,155种大型底栖动物栖息海底,18种红树林植物茁壮成长,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
  “十四五”期间,防城港市在广西率先设立红树林林长制,构建起以林长制推进红树林管理的运作体系,将绝大部分红树林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管护。同时,建立红树林网格化巡护监管机制,严格落实《防城港市红树林巡护检查制度》,划网格、分片区开展常态化巡查,让红树林保护逐步走向规范化、长效化。
  防城港市还积极实施红树林保护与修复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红树林工程等项目。“十四五”规划以来,全市共营造红树林113.7公顷,修复红树林722公顷,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防城港市是我国保护红树林的一个缩影。在有关部门和相关省市的努力下,《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加快实施。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营造红树林约8800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约8200公顷,红树林面积比本世纪初增长近38%,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保护取得历史性进展。日前发布的《202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海水水质总体稳定,生态修复能力稳步提升,海洋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势头强劲。报告提出,2024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3.7%,比2020年提高6.3个百分点,充分展现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持续推进海洋环境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一环。
  构建多元化保护修复机制
  日前,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大美自然·山水浙江”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方案》,设定2027年和2030年两个阶段性目标。基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两屏八脉多廊”的生态安全屏障格局,结合“四片六区”生态修复空间划分,筑山为底、绘海成境、理水通脉、连廊织网,因地制宜分区推进陆域生态修复、分类推进海域生态修复。
  “相较以往,新一轮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更系统化,还注重融入文化保护传承要素。”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提升八大水系流域生态环境,浙江已先后实施钱江源、瓯江源两个国家山水工程,接下去将对省内的重点流域持续开展保护和修复工作。
  浙江省还将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今年,自然资源部赋予浙江全国首个生态保护修复产业专项基金改革试点。浙江正在谋划首期专项基金项目,将通过投融资机制创新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府参事曹清尧建议将长江流域特别是三峡库区石漠化治理和监测工程纳入“十五五”规划重要生态建设内容,加大投入,科学治理,权威监测,强化考核。
  黑龙江省处于全国“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格局中的“东北森林带”,拥有大小兴安岭森林、三江平原湿地和长白山森林三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黑龙江省“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强调,要厚植绿色发展底色,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十五五”规划始终,统筹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保护修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设更高水平绿色龙江、美丽龙江,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的专家建议,加强早期预警与韧性基建,全面增强重点领域气候适应能力。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巩固森林、湿地等自然碳汇,提升生态系统韧性。
  2025年,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国家林草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明确推动建立覆盖更加全面、权责更加清晰、方式更加多元、治理更加高效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到2027年,长江、黄河干流统一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成,各地基本建立覆盖辖区内重点河流的跨区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跨流域重大引调水工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稳步推进,森林、草原、大气、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生态环境要素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得到有益探索。
  自然资源部日前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3383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拟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构建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责任主体履行义务的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探索导向明确、路径清晰、投入持久、回报稳定的资源导向型可持续发展模式,支持矿山生态修复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历史性转变,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各地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态根基将更加稳固。(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田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