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消费市场消费活力增强、热度提升,但持续向好仍有掣肘。现阶段,制约消费扩大的关键在于消费能力、消费供给、消费基础设施以及消费环境等方面的短板弱项,不解决这些问题,消费不足将持续制约经济大循环畅通,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在扩大消费的政策考虑中,要更好统筹惠民生和促消费的关系,更好统筹供给革新和需求升级的关系,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紧抓重点多措并举推动消费持续扩大。
一、当前我国消费“快、新、起、增”特征持续显现
当前,我国消费保持温和增长态势,消费市场活力明显增强,新增长点、新动力推动消费市场扩围升级。
一是服务消费增长快。当前,随着促进服务消费政策措施实施,消费场景不断拓展,服务品质逐步提升,服务消费保持良好增长态势。特别是服务消费正在从之前餐饮、旅游等不同品类服务消费“单独发展”加速转向融合发展、多元复合发展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2%,比同期商品零售额增速高3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比上年增长7.4%,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46.1%,较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2020-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年均增速为6.1%,其中2024年增速达到9.8%。
二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发展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为消费创新的“加速器”,推动各类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快速发展。智能产品加快普及,数字内容释放潜能,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用户数分别达10.7亿、7.3亿和5.2亿。网络销售增势较好,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电商新模式蓬勃拓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6.5%,增速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个百分点。
三是县域消费快速崛起。2023年以来,以低线城市、县镇与农村地区为代表的县域消费市场活跃度明显增强,特别是中西部低线城市旅游迎来爆发,带动当地餐饮住宿零售等消费快速增长。《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全国A级旅游景区的县域覆盖率由2012年的73%提升至2023年的93%。携程数据显示,2024年五线及以下城市旅游订单同比增长近两成。去哪儿大数据显示,今年春节三线及以下城市居民购买的出境游机票量已经占总量的三成以上,较上年同期增长超100%。
四是两大增量群体快速壮大。当前,港澳北上游和入境游持续火爆,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增量、新动力。从北上游看,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硬联通”和“软服务”的持续完善,港澳居民快速涌入深圳、广州等城市,不仅“北上”活动半径逐步扩大,而且消费范围从简单吃喝快速扩大至亲子乐园、露营、高尔夫等领域,为消费市场增添新活力。香港特区政府统计显示,2024 年香港居民北上人次高达8191万,港人北上消费总额近557亿元,均较上年增长超50%。从入境游看,免签政策持续优化调整成效显著,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2024年全年,我国过境免签政策适用人数同比上升113.5% 。入境游客源地更加多元,来自东盟等地的游客快速增长;游玩内容更加丰富,深度体验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游玩明显增多;旅游目的地更加“小众”,更多特色三四线城市对入境游客的吸引力显著提升。
二、持续扩大消费面临“缓、短、缺、限”四大难题
消费能力、消费供给、消费基础设施、消费环境等四方面问题仍在制约消费潜力持续释放,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消费能力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增长偏缓带来的影响持续存在。对消费来说,收入、资产财富等可支配资源的多寡,直接影响消费扩大的速度和强度。从收入看,收入疤痕效应带来的后续涟漪影响仍然存在。2020-2023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四年平均实际增速为4.8%,低于2019年同期1个百分点。2024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1%、高于GDP增速,加快了消费能力提升,后续必须以更大力度促进增收,才能更好打好扩大消费的能力基础。从资产财富看,根据央行数据,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中,占比60%左右为房产,20%左右为金融资产,剩余20%实物资产。房地产市场持续深度调整,股市等金融市场增长疲软,家庭资产的财富效应持续减弱,已成为制约消费恢复的重要因素。
二是消费供给质量有待进一步升级,短板弱项制约消费释潜。从商品供给看,我国消费商品供给体系尚未进入强调差异化生产、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柔性化生产阶段。不少企业仍然习惯追求规模效应和短期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生产、轻品牌,导致产品仍在走大众化、普遍化的路线,与市场需求产生较大偏离。以家电为例,部分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欠缺颠覆式创新,仅靠性能改良很难持续刺激用户新需求。有数据显示,一些家电企业的营销费用为同期研发费用的近四倍,供给端竞争常陷于价格战。从服务供给看,居民对文化、旅游、法律、金融等服务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但部分领域供给低于需求的情况仍在持续,解决“有没有”问题较为急迫。以故宫为例,从2016年到2024年,每日限流人数从8万降至4万,在旅游旺季即便上调25%预约量也远远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又比如,截至2024年底,我国每万人拥有律师数量为5.2人,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在一些新兴法律领域如金融科技、人工智能法律等,专业人才更是稀缺。同时,部分供给充足的领域,“好不好”的问题较为突出。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火爆就集中反映出观众苦佳作久已,不是缺消费需求,是不想为烂作破费而已。
三是消费基础设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缺项漏项”不利于扩大消费。当前,一系列基础设施方面的缺项弱项正在给消费者带来诸多不便,不利于持续扩大消费。从交通及配套设施来看,现有道路通行能力仍需更好适应节假日高出行需求,铁公航水等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换乘效率偏低,充电设施布局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配置类型不合理问题显现,充电设施哑设备占比提高,均影响了出行意愿。从新型基础设施看,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建设难度较大,“数字鸿沟”仍然较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5.6%,低于全国水平13个百分点。从商贸流通设施看,基础设施老化与布局失衡问题日益显现,部分传统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难以契合当下对购物环境品质化的需求;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多站合一、一点多能、一网多用”的水平有待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有待转型升级,集集货、预冷、分级、包装、仓储和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地综合性集配中心尚不完善等。从电网设施来看,我国农村电网从“用上电”转向“用好电”“用足电”还需加力,主要问题包括户均配变容量相对偏低,局部区域电力设备季节性重过载、频繁跳闸、自动化水平低等。且地区差异较大,江苏农村户均容量2016年底已达4.15千伏安,浙江户均配变容量2017年达到了4.21千伏安,山东2022年农村电网户均配变容量提升至2.88千伏安,但辽宁、重庆等地预计到“十四五”末,辽宁农网户均配变容量提升至2.4千伏安以上。从文旅基础设施看,我国景区硬设施的老化问题显著增多,停车场、公共厕所等设施承载量跟不上快速增长的游客需求,同时,游客中心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难以应对日益丰富的游客需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客满意度。
四是消费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各类限制影响消费意愿。当前,我国消费的环境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影响消费意愿,对消费行为产生负面拖累。在消费新领域新市场的起步发展过程中,部分政策不稳定、不一致问题影响了企业干事创业热情,监管仔细甄别业务合法合规性的精准度还有不足。例如“这行那不行”,即跨地域经营连锁企业遭遇此地行得通、另地被判定为违规的情况,尺度完全在于一线人员的把握。又如“时行时不行”,即突然被要求整改,但过几天又被告知没问题,企业难以把握自己是否违规、违了哪些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监管的监管缺失与监管过度并存,消费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的趋势给传统市场监管手段方式提出了新挑战,智慧监管模式仍在探索中。
三、紧抓重点推动消费持续扩大
2025年,围绕大力提振消费,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等一系列部署举措加速落地,有望持续增强消费提质升级的动能。在这些政策基础上,下一步,在促进消费释潜的政策考虑中,应更好统筹惠民生和促消费的关系,更好统筹供给革新和需求升级的关系,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切实紧抓夯实能力、补齐短板、优化环境等重点,加快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多措并举推动消费持续扩大。
一是夯实消费能力基础。持续深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领域重大改革,以切实的改革推动国民收入分配更多向住户部门倾斜,推动社会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围,加快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进一步完善社保制度,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打破医保体制的城乡分割、人群分割、地区分割、管理分割的碎片化状态。
二是着力提升有效供给水平。鼓励传统消费品企业技术改造提升,持续推动传统行业实现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等方面实现实质性进步。大力提升服务供给质量,聚焦新兴服务业重点领域,完善市场化人才认定机制。在养老、育幼、家政、物业等服务领域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促进标准化先进经验的有效推广。大力推动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大力提升文旅融合创意转化水平,扩大博物馆等优质资源惠及范围,推动文化和旅游双向赋能,从根本上激活文旅产业的发展活力。
三是加快补齐消费设施短板。大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再提升工程,对农村电网进行适度超前的改造升级,着力提升农村电网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有序推进农村公路改造、延伸和联网工程建设。加速推动县域流通商贸设施升级,加强邮政、供销、电商、快递、益农信息社等资源协作,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持续优化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补齐重点城市之间路网充电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优化各类新建、既有停车场充电基础设施配建比例要求。
四是大力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领域审批“一口制”相关工作改革。推进“大数据+监管”“人工智能+监管”等新型智慧监管新方式新方法,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以放心消费城市建设试点为抓手,全面优化消费环境。(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原文刊发于《清华金融评论》2025年第5期,此处有删减。作者:邹蕴涵,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