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委属单位话发改

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汇聚“两山”转化奋进力量

发布时间:2025/08/25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 打印 ]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实现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系统性绿色变革。这既需要改革“排头兵”城市先行先试、探索路径,也需要生态“优等生”打造样板、推广经验,更离不开多方的合力协作。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第二阶段上,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企业和行业协会代表介绍了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以绿色低碳转型引领美丽城市建设
  7月14~15日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既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体现,也是顺应人民期盼、精准聚焦短板、深化系统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
  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所在地北京市通州区,水草摇曳、鱼翔浅底,蓝天白云成为常态。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平原地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34.6%,绿化覆盖率达53.6%。
  绿色发展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最鲜明的底色。2024年2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批复。一年多来,副中心聚焦六项核心任务,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生态、绿色文化上形成示范,城市“含绿量”显著提升。“比如,在绿色建筑方面,副中心构建起全国领先、体系完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建筑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建成了集中建设区最大的绿色建筑示范集群,绿色建筑面积超1200万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面积达48万平方米、居北京市前列。在绿色交通方面,建设快速、大容量的公共交通和友好、高品质的慢行网络,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近600公里绿道纵贯南北、连片成网。”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介绍说。
  “副中心将绿色标准和重大项目作为重要支撑,加快建立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标准体系,推出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价值的绿色标杆项目,力争成为绿色理念的引领者和输出者,希望能对更多地区推进绿色转型有所启发。”谈及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实践中的经验体会,胡九龙说,在高强度的城市建设中,要坚持以项目建设的“含绿量”支撑城市副中心发展的高质量,让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相互赋能、一体推进。
  2023年12月,湖南省长沙市入选了我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名单。同年,长沙市颁布《长沙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会上,长沙市副市长郑平介绍了长沙市在建设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方面的阶段性成果与经验。探索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上,长沙取得了多个领域的“首批”、实现多个“率先”:先后获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国家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国家首批“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
  全力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三区三厅”。长沙橘子洲示范区成功打造国内首个江岛零碳示范区,入选全国首批“零碳岛屿”标准试点。
  启动“绿心”分类分区域增绿复绿补绿行动。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位于湖南省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交汇处,是全球面积最大的城市群绿心。长沙市出台绿心地区生态补偿办法,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绿心生态项目建设,启动绿心地区基础设施提质改造三年行动,预计三年投入5.7亿元。
  着力建设全域“无废城市”。长沙在省会城市中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全量焚烧,率先建成厨余垃圾处置项目,率先打造了餐厨垃圾处置“长沙经验”,率先探索制定并执行生活垃圾阶梯计费和生态补偿政策等。
  “下一步,长沙市将持续完善双碳政策体系、强化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扎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步。”郑平说。
  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生动样板
  自2005年“两山”理念在湖州诞生,一幕幕标志性事件在湖州发生,一步步坚实足迹踏出生态转型之路。20年来,湖州坚持生态立市,从未停下改革创新的脚步。
  在全国率先建立“两山合作社”,创新开展竹林碳汇收储改革、水生态产品交易,探索形成了核算评估法、权益交易法、生态补偿法、改革活权法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法”……如今,作为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湖州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致力于让“美丽经济”也成为“富民经济”。
  一头是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另一头是城市对生态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打通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要进一步推动城市与乡村之间“互通有无”。会上,湖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宗明介绍说,湖州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特别是在通过引流现代要素,赋能乡村振兴、转化生态价值、促进共同富裕方面,不断创新探索,取得积极成效。“像我们的‘深蓝计划’项目,就是集聚了一群年轻人,把废弃矿坑改造成网红村咖,并且通过建立合股经营的利益联结机制,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0多万元。像这样的青年入乡项目,在湖州比比皆是、遍地开花。”
  湖州还持续探索用绿色金融来赋能价值实现。王宗明介绍,湖州是全国第一个申报绿色金融改革试点的城市,也是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竹林碳汇全链条金融支持等74项全国首创性的试点成果,绿色信贷在全部贷款中的比重达到33.9%,高出全国近20个百分点,在央行组织的首批试验区评估中,湖州排名第一。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嘱托,从建设生态省,到建设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再到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在厚植绿水青山优势上持续深化。
  出台美丽福建建设、绿色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污染治理、林权制度改革等细分领域政策文件300余份,形成全链条、多层次、广覆盖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体系……“福建省不断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出新成果、出新经验、出新亮点。”
  福建布局绿色低碳试点矩阵,探索山海联动协同绿色发展。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支持三明、南平、龙岩等山区城市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实践,一体构建覆盖山区沿海、涵盖零碳园区、碳达峰试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等的绿色低碳试点矩阵,建立“四大经济”等山海“同链”产业联盟,海洋生产总值超1.25万亿元,林业产业总产值超8100亿元,山林河海成为绿色生产力的“孵化器”。
  福建在挖掘金山银山潜力上深入探索、作出示范,出台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支持南平市高标准推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持续实施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全省主要流域生态补偿、汀江—韩江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等多项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率先打造农业、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完成全国首个地级市海水养殖碳汇核算。
  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企业和社会参与是践行“两山”理念,引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大改革中,企业该如何发挥作用?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作出了示范,在中央企业中率先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和实践探索,全力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杜乐在会上介绍,为助力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的“四难”问题,中国节能在2020年成立了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在破解“四难”问题上形成一系列创新举措。研究制定的全国首个针对基础设施项目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已经应用到“光伏+荒漠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生态农业、生态文旅等项目中,丰富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应用场景;研究编制的《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目录》,已经被宁夏采纳并作为正式文件发布,为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政策依据。
  “中国节能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截至2024年底,中国节能风电光伏总装机规模超过12GW,清洁供能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固废日处理能力约10万吨,制供水、污水日处理能力超过1300万吨,累计完成生态修复类项目200余项,修复面积超过100万亩,每年生产销售健康产品140余种。初步测算,中国节能在2024年为全社会提供生态产品增量达到440亿元。”杜乐介绍。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强调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通过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典型实践。
  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循环经济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在会上表示,一是发展循环经济守护绿水青山;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开发金山银山;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助力“两山”转化。
  “一方面,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原生资源开采,从而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减轻环境污染。”朱黎阳举例说,2024年,我国废纸纸浆已经占到国产纸浆消耗量的70%以上,成为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很好地守护了森林资源;2024年我国工业余热资源回收利用量超过4亿吨标煤,替代了5.6亿吨原煤,相当于中国煤都大同市可以三年半不采煤。
  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是“开发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截至2024年底,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产值已达到4万亿元,预计今年年底将达到5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经营主体约25万家,从业人员超过3500万人。
  发展循环经济还能助力“两山”转化。朱黎阳介绍,以竹代塑、林下经济、蟹稻共生等循环经济模式,都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生动实践,拓展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使“两山”转化的路径更加通畅。根据国家林草局的数据,目前,全国林下经济规模化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6亿多亩,年产值超1万亿元。(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甄敬怡)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