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委属单位话发改

【专家观点】不断增强策源和引领功能

发布时间:2025/08/01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 打印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基本路径。其中,科技创新为产业升级提供新工具,主要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产业创新通过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破解“从有到用”的难题。

  抢抓机遇

  回顾世界历史,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犹如一对孪生引擎。从蒸汽机的发明到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兴起,每一次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都孕育改变世界的磅礴力量,重塑经济社会的发展轨迹。新形势下,何以做到“抢抓机遇”?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是一个关键举措。

  一要提升企业竞争力,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企业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企业通过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同时,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又有助于企业敏锐捕捉新的市场机遇,提前布局新兴产业,在未来竞争中抢占先机。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华为公司凭借持续投入研发积累起来的技术领先优势,不仅在通信设备市场占据较大份额,还积极拓展智能汽车、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

  二要重塑产业形态,筑牢经济发展“基本盘”。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推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比如,海尔公司通过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备、生产线、工厂之间的互联互通,强化企业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还催生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模式,为经济增长开辟新赛道。比如,在动力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实现了自身快速发展,还带动了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产业繁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三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激活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科技成果走向市场搭建了桥梁,加速了科技成果从“纸面”到“地面”的转化。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能够快速获取先进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更好实现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 

  这不仅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还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持续的资金支持,形成良性循环。例如,清华大学与企业开展合作,将石墨烯技术应用于锂电池生产,有效提升了电池的性能和续航能力,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顺应规律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是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之核心密码。下一步,有必要加强分析能力、增强问题意识、坚持系统观念,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第一,加强分析能力,区分“化学反应”与“物理反应”。

  所谓“化学反应”,指的是科技创新成果能够高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科技研发与产业实践紧密互动,形成良好的反馈循环。企业通过引入先进科技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质量,消费者也能受益于更多创新产品和优质服务。这种融合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具活力的方向迈进,有助于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物理反应”则表现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两张皮”现象:一方面,部分科研成果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无法有效对接产业需求,造成科研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一些产业盲目跟风“科技创新热点”,缺乏对自身实际需求和技术基础的深入考量,导致创新投入难以转化为实际产出。

  第二,增强问题意识,在矛盾显现处探寻深度融合方程式。

  现实中的融合梗阻,首先源于创新主体的认知差异。科研体系以“探索未知”为使命,产业体系以“创造价值”为核心。这种差异若不加以引导,便会导致创新链与产业链的“供需错配”,不利于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问题思维的价值,正在于建立对话的“翻译机制”,既让科研人员看见产业升级中“卡脖子”的真实场景,也让企业理解基础研究“十年磨一剑”的战略价值,在目标校准中找到融合的公约数。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创新生态的机制盲区。“重量轻质”的传统创新评价导向,导致大量科研资源流向易出成果的短平快领域,真正需要长期投入的共性技术、关键工艺则面临投入不足问题。这就要求重构创新价值坐标,从“论文导向”转向“成果导向”,切实建立以解决产业实际问题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

  第三,坚持系统观念,超越“头痛医头”的碎片化路径。

  打破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垂直分割难题,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网络,让基础研究在产业需求的“问题池”中找准方向,使应用研发在基础理论的“蓄水池”里汲取养分,推动技术创新从“单点突破”向“体系能力”跃升。

  要让政府从“项目提供者”转型为“规则制定者”,通过顶层设计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与包容审慎的监管框架;让高校从“知识输出端”转型为“价值共创者”,建立面向产业前沿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让企业从“技术消费者”转型为“创新组织者”,推动市场需求转化为研发课题。

  更重要的是建立创新系统的动态适配机制,构建“环境感知—决策响应—反馈调节”的动态闭环。这种动态适配不是被动响应,而是通过前瞻性的系统设计,让创新体系本身具备自我更新的进化能力,使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在协同演进中始终保持“需求—供给”的精准对位。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魏琪嘉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沈立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