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时种植的玫瑰花竞相绽放,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玫瑰花的芬芳。花开漠上,绿锁黄沙,成为我国积极推进荒漠化治理,全力扩面增绿的生动写照。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
行走在三北大地,从新疆和田的绿洲锁边到塞罕坝的百万亩林海,从毛乌素沙地的“绿进沙退”到库布其的“光伏蓝海”,这条横跨13省区市的“绿色长城”,正以令世界惊叹的生态奇迹,回答着“人与自然如何共生”的永恒命题。
规划引领 一张蓝图绘到底
根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三北”工程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2021年至2030年是第三阶段六期工程建设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明确将“三北”工程建设提高到国家重大战略。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明确了总路径。
顶层设计、统一谋划,上下联动、系统布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国家相关部门和三北地区各省区市加强谋划、周密组织,统筹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
国务院建立由13个部门组成的“三北”工程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意见》,明确攻坚战主攻方向和战略任务。
“三北”工程攻坚战重点是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大标志性战役。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林草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三北工程六期规划》,锚定10年攻坚目标,系统部署了三大标志性战役的战略任务与项目布局。
“三北”工程区各省区市党委、政府陆续召开动员会,发起攻坚战总动员令,攻坚热度持续升温。各地抓住系统治理这一“牛鼻子”,因地制宜、综合施策。
两年来,内蒙古以日均治沙6万亩的速度刷新了防沙治沙纪录,辽宁在科尔沁沙地南缘筑起一道绿色屏障,北京城市生态安全韧性进一步增强,河北完成建设任务972万亩,山西沙化土地实现基本治理……“三北”工程区创新体制机制,突出治理重点,全力鏖战沙海,完成各类建设任务超1亿亩,三大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三北大地绿色版图不断扩展。
如果说长远谋划是“三北”工程压茬推进的重要引领,持续投入则是“三北”工程落地生根的支撑力量。
自2024年起,“三北”工程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纳入“两重”建设范围,已下达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中央财政资金577亿元,全面推动三大标志性战役在重点区域落地实施。各地区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安排资金予以支持,推动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系统协同 联防联控“一盘棋”
两年来,三北地区告别单打独斗,“一盘棋”防治加速落地。
各地强化联防联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沙源区和路径区、上风口和下风口、流域左右岸协同治理,统筹实施封禁保护、造林种草、荒漠植被修复、生态输水、风电光伏等治理措施。
三大标志性战役中,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是重中之重。黄河“几字弯”地跨华北、西北,涉及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五省区。区域内分布着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毛乌素等沙漠沙地。攻坚战打响以来,五省区坚持防沙治沙“一盘棋”。
同题共答,同向发力。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首次实现蒙晋陕甘宁五省区协同作战。内蒙古、宁夏等聚焦黄河流域主要沙头、岸线流沙治理,阻沙入黄,布局重点项目,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联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在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片区,辽宁、内蒙古两省区协同打造科尔沁沙地南缘跨省区锁边林草带,内蒙古、河北两省区合作开展生态治理,力争消除断档盲点、实现绿色连片。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片区涉及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四省区。这场阻击战就是要加强重点风沙口治理和跨境沙源地治理,加强绿洲外围和沙漠边缘防风固沙林草带建设,确保沙源不扩大、不扩散。
2023年9月,甘肃、内蒙古两省区签署协议,共同维护跨界区域生态安全。2024年4月,甘肃民勤县与相邻的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签订跨区域联合防沙治沙合作框架协议。同年10月,新疆、青海签订《青新荒漠化防治和“三北”重点生态治理工程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
在联防联治的过程中,各地信息共享、技术交流、资源互补,形成了强大的治沙合力。
如今,六期工程攻坚正酣,在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推进下,这道横跨西北、华北、东北的“绿色长城”正加速延伸,荒漠化土地重现绿意。
改革创新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各地针对工程建设中的难点、堵点、卡点问题,大胆探索,改革开路,不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
陕西健全完善行政审批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并联审批”,探索推行重大项目“容缺受理”审核机制,启动实施“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即报即审”服务,使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时间从原来的20个工作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办结。
三大标志性战役中,“两个半”的战役在内蒙古。内蒙古充分发挥林长制作用,建立五级书记抓治沙工作机制,推广机械治沙、科技治沙和“以路治沙”模式及省际、盟市间联防联治模式,超额完成“三北”工程年度任务。
新疆是我国沙漠面积最大的省区。新疆坚持治沙、致富相结合,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引导林农以入股、托管、合作等形式流转林地,增加林农收益。
河北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不断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和产品供给能力,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
青海围绕全省12个防沙治沙阻击点,组织50余名专家学者和基层工作者,针对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草原修复治理等问题,建立重点工程“四级”专家联动机制,助力打好阻击战。
在提升林草要素保障效能的同时,各地引导央企、国有林场参与工程建设。
新疆明确大企业、大集团、农牧民是防沙治沙主体,鼓励“谁造林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出台政策保障治沙主体利益,中国铁建、中国电建、中广核、国家电投、三峡集团、新华水电、新疆中煤等一批大型央企、国企光伏治沙项目先后落地。
内蒙古推行“国有林场+”机制,探索建设成果由国有林场代管,通过“场外办场”“场外管林”等管护方式,提升生态建设成果管护质效。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北”工程六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此前相比,已由单一防护林建设转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由扩绿增量转向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由各地区分散治理转向区域联防联治,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科学赋能 创新治理新路径
近两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内蒙古自治区沙地歼灭战的“第一枪”,在赤峰打响。翁牛特旗是赤峰市境内沙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沙化最重、治理最难的地区。近年来,当地始终坚持“交通先行”,采取“以路治沙”模式,依托穿沙道路对沙地实施分割治理。
在内蒙古达拉特旗“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连片的光伏板随黄沙起伏,铺陈排开。在黄河“几字弯”南岸、库布其沙漠北缘之间,一道绵延400公里、平均宽5公里的“光伏长城”正在崛起。更重要的是,这一工程实现了生态修复与清洁能源生产的双赢。
在新疆于田县英巴格乡示范基地,一望无垠的沙丘,坡面由草方格固定,平面则种着梭梭和胡杨等植物,从低到高分割成梯田的形状。这是于田人民因地制宜探索出的“梯田”治沙新模式,能更好地固定沙土,为植被的恢复和生长提供条件,从而实现固沙、绿化的双重目标,还可以大幅降低治沙成本。
随着科学治沙、科学造林等理念兴起,大量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科研力量投入防沙治沙中。
被誉为“中国魔方”的“草方格”沙障,诞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确保了中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的畅通,并把沙漠向后逼退25公里。方形的草方格牢牢锁住随风流动的黄沙,是“三北”工程建设中工程固沙的首选技术。
从茫茫荒原到莽莽林海,河北塞罕坝的绿水青山见证着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新一代的务林人正以科技力量续写塞罕坝的绿色传奇——外形酷似“大喇叭”的旋笛谐振式发声系统能够实现有效降水,数字孪生的“云上森林”展现生态之美,防火“智慧大脑”保障林场安全,“行走的地图”助力精准管理……
在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等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核心区域,机械化治沙已成为主导力量,机械设备及装置作业占比超50%,多功能沙障铺设机械作业效率比人工提高了10倍以上。
运用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新产品,推动荒漠化防治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智慧密集型转变。科技治沙正让“三北”工程这道绿色长城更加坚固。
“三绿”并举 深度融合生态产业
“三北工程”不仅是一项生态治理工程,更是将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幸福紧密结合起来的综合性战略规划。
2024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在2025年的植树现场,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三绿”并举、“四库”联动。
如何扩绿?以水定绿、适地适树、乔灌草一体,科学开展造林种草治沙和老化退化林改造修复,确保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
三北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三北”攻坚工程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以水定绿,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保护和修复并重,治沙、治水、治山协同,加大联防联治力度,合力攻关,提升治理整体成效。
如何兴绿?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实现工程建设“含绿量”和“含金量”同步提升。
“三北”各地积极发展以林下经济、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为重点的绿色产业,推进沙区美、百姓富。同时,以改革思维和创新理念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举措,不断拓宽“以绿生金”“养绿引金”“点绿成金”的渠道,努力把更多生态财富变成经济财富。
如何护绿?加强林草资源保护,严格落实草原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做好森林草原防火、防虫等灾害防控,巩固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
内蒙古率先试点,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推动试点旗县草畜平衡指数全部降至10%以下,全区休牧期平均违规放牧率降至16.45%、禁牧区平均违规放牧率降至7.83%。
两年来,三北各地采取保护和修复措施,有效解决草原过牧、林牧矛盾问题,持续提升草原生态质量。
替河山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三北”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在我国北疆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也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
这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最鲜明、最厚重、最牢靠的底色,三北大地上的人们正在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王健生、袁琳、田新元、陈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