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委属单位话发改

改革创新 数据赋能 以数字政务建设助力数字中国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5/15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 打印 ]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数字中国建设的第一部纲领性文件,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规划》提出“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明确了新时期数字政务建设路线图。数字政务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数字政府涵盖范畴的拓展,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方治理主体,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监委、法院、检察院等七大体系。深入贯彻落实《规划》任务要求,以数字思维、数字技术驱动党政机关数字化发展,对于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改革为驱动,明确数字政务发展导向

  《规划》提出,“加快制度规则创新,完善与数字政务建设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数字政务建设是一场深刻的变革,需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注重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全方位推动制度变革、业务变革、模式变革。

  一是推动数字政务建设的制度变革。数字政务建设必须以数字化为驱动,形成与数字化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完善与数字政务建设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依法依规推进技术应用、流程优化和制度创新。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数字技术应用深度融合,健全完善与数字化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职责体系。加大数字政务标准推广执行力度,提升应用水平,以标准化促进数字政务建设规范化。

  二是推动数字政务建设的业务变革。数字政务建设要从政务治理、行政资源配置等方面引领改革创新,形成各项业务整体联动、协同推进的数字政务建设和管理新格局。推行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提高主动服务、精准服务、协同服务、智慧服务能力。积极推动数字化治理模式创新,推进社会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

  三是推动数字政务建设的模式变革。各地数字政务建设要充分立足人才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现状,统筹谋划、整体规划、统一推进。各地要结合自身情况,适当借鉴先进地区“管运分离”等管理机制,探索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新模式。推动各类行政权力事项网上运行、动态管理,强化审管协同,打通审批和监管业务信息系统,形成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监管能力。

  二、以数据为抓手,提升数字政务发展动能

  《规划》提出,“强化数字化能力建设,促进信息系统网络互联互通、数据按需共享、业务高效协同”。数字政务建设要统筹党政机关全面数字化建设,关键是在促进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深化数据的共享开发利用,充分激发数据要素价值,赋能数字政务创新发展。

  一是进一步畅通数据共享大通道。优化完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强化电子政务网络统筹建设管理,促进高效共建共享,降低建设运维成本。统筹推进政务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建设,整合联通各级各部门分散建设的业务系统、自建机房和业务专网,形成“一朵云、一张网”的数字底座,集约化构建统一基础支撑平台,为数据的统筹开发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建立完善数据管理机制,汇聚整合多源数据,统筹管理政务数据、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强化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充分利用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按照“统一目录、全量汇集、按需申请、安全使用”的原则,构建统一的数据资源体系。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工作,提升数据共享成效。明确公共数据开放安全管控要求,有序推动公共数据开放。

  三是构建智能精准的决策支撑体系。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决策机制,统筹推进决策信息资源建设,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围绕重大问题决策研判、经济社会运行监测预测预警等需求,形成跨部门的基础信息库、主题信息库和社会大数据资源,增强行政决策力。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手段,提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决策能力。促进各领域政策有效衔接,助力打造便利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三、以人民为中心,增强数字政务服务效能

  《规划》提出,“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加强和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数字政务建设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破解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普惠化、智慧化水平。

  一是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效能。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取得显著进展,在线政务服务水平跃升至第15位,近两年稳定在世界第一梯队。接下来,要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能力,加快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持续发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作用,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全国范围内实现跨省通办。按照数字化创新趋势和社会公众习惯,拓展移动服务、智能服务和个性服务,不断扩大在线服务的覆盖程度,整合各种服务方式和访问渠道,打通更多信息系统,推动更多政务数据共享支撑政务事项,促进“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探索个性化知识推送、全生命周期服务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二是提升政务服务普惠化水平。拓展公平普惠的民生服务,探索推进“多卡合一”“多码合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积极打造多元参与、功能完备的数字化生活网络,提升基础性、普惠性服务能力。探索依托银行等基层服务网络资源,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向偏远山区延伸扩面。围绕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需求,完善线上线下服务渠道,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解决特殊群体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推出长者关怀及助残服务专区,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退休养老、健康医疗、身份户籍、交通出行等领域服务。依托社区志愿服务队资源,建立常态化上门服务机制,通过上门“零距离”服务、“手把手”指导,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线上办事。

  三是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当前,各地依托数字技术,通过政务服务改革,出现“秒批”“不见面审批”“千人千面”等个性化服务,打造“掌上办事”服务新模式,探索实现服务精准直达、智慧服务。接下来,我们要从群众企业办事的视角,围绕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企业从准入到退出两个全生命周期,整合便民惠企的高频刚需服务,实现各类场景化应用“网购式”办事。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逐步实现事前服务“免申即享”及主动推送、事中服务精准化引导和审批精准化分发、事后评价精准化反馈。探索智能推荐、智能审批等服务创新,丰富并优化服务体验。

  (来源:《中国网信》2023年第3期 作者: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 周民)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