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委属单位话发改

直面时代问题 一切为了人民——探寻习近平总书记的改革方法论

发布时间:2022/09/16
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 打印 ]

  神州大地波澜壮阔的改革,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时代问题,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带领全国人民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闯关夺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十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形成丰富、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法论,激发出强大的改革动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一往无前。

  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全面深化改革劈波斩浪

  中国的伟大变革,总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波澜壮阔的画卷;改革的重大关头,无不依靠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破冰。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揭示科学高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密钥”:“我们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从前期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中期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现阶段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蹄疾步稳、有力有序解决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问题,方向目标清晰,战略部署明确,方法路径高效,实现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深化的历史性转变。”

  2013年11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决定,首次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场被称为“深度广度前所未有”的全面深化改革就此在中国掀起。改革由谁领导是改革发展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一个方法论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乘风破浪、奋勇向前的根本保证。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随着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启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改革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2018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

  从2014年1月至2022年6月,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共召开了40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26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出台的改革举措数以千计。

  作为党的领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议大事、抓大事、谋全局,带领全党奋力突破、攻坚克难;在每一至两个月召开一次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都针对当前改革实践的推进情况,指方向、明路径、讲方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小组)作为统揽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强中枢,凝聚最为广泛的改革力量;各地区各部门自上而下构建集中统一的改革领导体制、务实高效的改革决策机制、上下联动的统筹协调机制、有力有序的督察落实机制,大大提升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力和权威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各方面共推出2500余个改革方案,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

  实践有力证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根本在于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改革是党的主张,也是人民的要求。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上任伊始同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在谋划和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他始终强调,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考成熟深邃,创造性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列提出,深化了对改革目的和发展归宿的认识。对改革价值取向的正确把握,使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得到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热烈拥护。

  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强调指出,“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他语重心长地提醒党员领导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

  立足当前,改革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解决了一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兜底补短,改革聚焦民生短板、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升。着眼长远,改革在利益多元、诉求多样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力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切改革的实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一切改革的推进,都离不开人民的力量。问需于民的同时也问计于民。实践充分证明,改革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改革创新最大的活力也蕴藏在基层中。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他提出,要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十四五”规划,关乎中国发展前途命运,关乎14亿多人民幸福生活。为起草好“十四五”规划建议稿,2020年7月到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7场专题座谈会,听取各领域各阶层人士意见建议。这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一个典型缩影。

  全面深化改革,在一次次问计于民中,找到破题的关键;在群策群力中,凝聚奋进的共识。“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曾由衷赞叹。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制度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重中之重

  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在一个又一个工作节点的清晰标注下,扎实稳健向前迈进。对于改革形势的认识和判断,也在改革的谋划设计、推动落实中不断深化。

  历史,总是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1978年以来,每一次三中全会都是一座改革的历史航标。党的十八大以来,2013年、2018年、2020年,在这三个年份的有关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形势的判断尤其值得关注。

  2013年7月23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习近平在湖北省武汉市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他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分繁重。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特点。

  2018年,改革开放走过40年艰辛历程,进入深水区。面对改革攻坚要解决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困难和问题,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发出号召:“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2018年2月26日至28日,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全会提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

  2018年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首次亮相,向全党全社会释放了以更大力度、更实措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烈信号。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

  2018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再次强调,“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改革综合效能”。

  2020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全面总结回顾全面深化改革这场历时7年多的伟大变革。他同时强调,“改革道路上仍面临着很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已经啃下了不少硬骨头但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我们攻克了不少难关但还有许多难关要攻克”。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认识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若干重要关系

  武汉,九省通衢,两江交汇,既有祖先楚人“敢为人先”的改革勇气,又有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武昌火车站站台上掷地有声的29分钟讲话,“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冒雨考察工作,在全面系统总结中国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正确处理改革的五个重要关系,即“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怎么改”的问题,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准备。这是我们平稳走过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战略思考,是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的工作原则,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把大胆探索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统一起来,正是我们推动改革再深入、再突破的基本遵循。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全面深入调研是重要方法。只有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才有厚实的实践基础,也才能形成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正确方法。

  调查研究,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我们党的传家宝”“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这也是他不辞辛苦、奔走基层的一个重要目的。从村支书到泱泱大国最高领导人,他始终是深入调查研究的典范。从“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广东深圳,到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小岗,从对外开放新高地海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上海浦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每一个当代中国改革地标,在一次次深入基层的考察调研中,不断谋划改革全局、推动改革实践。

  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大大拓展了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是中国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选择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以重点突破带动其他改革并进,对改革大局尤为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牵住改革“牛鼻子”,从而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哪些方面是“牛鼻子”呢?就是那些有牵引作用的重大问题、主要矛盾。没有整体推进,难免会顾此失彼,使改革举步维艰;没有重点突破,也难免会乱了节奏,让改革久推不转。改革攻坚期、深水区,把握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辩证法,至关重要。

  作为一场深刻而全面的变革,要做到改革不停步、发展不止步,就必须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强大合力,才能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既要注重“牵一发而动全身”,又要讲求“十个指头弹钢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谋划部署,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齿轮朝着系统集成、整体推进的目标不断前进。

  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改革综合效能。2013年9月,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随后,广东、天津、福建、辽宁、海南、山东等自贸试验区相继设立。目前自贸试验区已遍布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充分发挥了改革试验田的作用。我国自贸试验区从无到有、由点到面,生动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加强顶层设计。

  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证明,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强调顶层设计,绝不是否定基层创新的重要性。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试点既是改革开放重要任务,又是改革开放重要方法。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一块块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灌注党中央谋划长远的智慧之泉;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浙江“最多跑一次”、福建三明综合医改……一个个不断涌现的基层创新,为整体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

  改革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既要提纲挈领,更要层层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有顶层设计指路,有基层实践探路,搭建好“上”与“下”之间的完整“回路”,发展才有出路。这“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之间的良性互动,最大程度聚合了改革正能量,折射着“上下同欲者胜”的中国智慧。

  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要啃硬骨头。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胆子要大”,就是要克服瞻前顾后、小富即安的消极思维,就是在呼唤无私无畏、敢于担当的决心和勇气。但强调改革的大胆,绝不意味着要蛮干。中国改革遵循的是先易后难的务实路线,坚持的是由点及面的稳步推进。“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改革的每一项重大决策和试验,都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进行严格科学的充分论证。“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带动面上改革”“积小胜为大胜”——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蕴含深邃的思考,彰显实践的价值,推动一道道改革难题迎刃而解。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论述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没有改革,事物缺乏发展动力;没有稳定,发展缺乏牢固根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彼此交融,又互相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始终贯穿40多年改革历程。能否科学把握三者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决定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成败。

  “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论及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把握的重大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要求,体现了中央对改革形势的准确判断,为我们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遵循。今日之改革,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的可承受度,成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必须坚持的三个维度。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结合点,彰显了改革发展的鲜明指向: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先谋后动,动则必成,全面深化改革要增强六大思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阐述了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形成了体大思精的改革方法论。

  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战略定力迎挑战。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在纵论大势、擘画蓝图时,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反复强调要有战略思维,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也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对大局了然于胸、对大势洞幽烛微、对大事铁画银钩,才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战略思维要求我们在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时要做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从全局上思考问题,善于在关键时刻作出战略决策。

  以辩证思维解忧难,既看“两点”更看“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只有一分为二看问题、多个角度想事情,才能避免“盲人摸象”,读懂复杂中国,把握改革大势。坚持辩证思维,既要看到“两点”,更应看到“重点”。问题矛盾扑面而来,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只有分清大小难易、明确轻重缓急、摸清内在规律,才能牵住“牛鼻子”、找准突破口。党的十八大以来,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改革棋局得以一子落而满盘活;以简政放权作为“马前卒”,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探索不断深化。

  以法治思维图善治,以法治方式促改革。“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治理理念。“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把发展改革决策同立法决策更好衔接起来。

  以系统思维聚合力,以系统方法驭全局。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在谈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时,他再次强调,“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系统思维,形象说就如杂技师同时转十几只盘子,左右开弓、运转自如。

  以底线思维定边界,下先手棋打主动仗。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以创新思维增活力,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他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而将更多机遇留给勇于和善于改革创新的人们。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我们要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锐意改革,激励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不断寻求新增长点和驱动力。

  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党中央隆重举行庆祝大会,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强调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发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

  能够在百年历史决议中被称为“伟大号召”,可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是多么重要而关键。这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坚强决心的郑重宣示,也是对改革方法论的一种高度凝练。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并不意味着改革开放有个最后的“底”,到了这个“底”就等于改革开放将就此结束,而是意味着:改革开放是没有终点、没有止境的,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谈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他一再强调“将改革进行到底”“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这既是在强调,也是在要求全党全国的同志们,要带着“没有终点”“没有止境”“永远在路上”的认识和心态,坚定地、不懈地推进改革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伟大号召,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改革是什么?改革就是调整生产关系。只要我们还要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要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深刻体会“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丰富内涵,我们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改革方法论中,领悟出很多辩证统一的对应关系。

  破与立。勇于打破,善于确立。不立不破,先立后破。

  上与下。既做好顶层设计,又展开基层探索,形成上下互动。

  点与面。既整体推进,又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以面促点。

  大与小。从大局着眼,从小处入手,抓大亦抓小。

  内与外。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

  统与分。在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中,以系统集成带动局部变革。

  势与实。谋改革开放大势,取改革开放实效。

  规与闯。既重视制度建设、立规守矩,也不落窠臼,敢闯敢试。

  均与先。既注重改革的整体推进,又鼓励改革尖兵的先行先试。

  锐与韧。保持改革的锐度,体现改革的韧性,日日新,亦久久为功。

  谋与干。敢谋善谋,谋定而后动;脚踏实地,苦干加巧干。

  情与责。改革者,心怀对人民的深情,担起对历史的责任。

  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之路无坦途。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我们要坚定信念与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本文发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2022年第四期)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2022年第四期目录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