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人民福祉方面提出了主要发展目标——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具体指标,如下:
注:①〔〕内为5年累计数。②带*的为2019年数据。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收入增长率。设置该指标,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居民增收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这延续了“十二五”以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的政策导向。“十三五”时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2万元增至3.2万元、年均实际增长5.6%,同期GDP年均实际增长5.8%,二者基本保持同步。“十四五”时期,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以及通过土地和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等途径,预计可实现这一目标。
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调查失业人数/城镇调查就业与失业人数之和×100%。该指标是反映就业形势的国际通用指标,已逐步运行成熟,可实现与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的平稳过渡。设置该指标,有利于引导各方面继续把扩大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2017—2020年,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0%、4.9%、5.2%、5.2%,呈小幅上升趋势。“十四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低迷、机器换人、产业外迁等因素对就业构成较大压力,仍需创造一定规模的城镇就业岗位,将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内。“十四五”时期,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就业岗位增加和城镇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劳动参与率等因素,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增加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可将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指16~59岁人口平均接受学历教育(含成人学历教育、不含非学历培训)的年数。设置该指标,能够客观反映劳动者素质,有利于引导增加公平而有质量的公共教育服务,持续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更好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时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2年增至10.8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2035年达到12年的目标,未来15年需提高1.2年,平均每五年提高0.4年。考虑到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难度逐年加大,按照先快后慢把握,应将“十四五”时期目标定得高一些。“十四五”时期,通过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等措施,使2025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2%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可达11.3年。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执业医师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之和/总人口(千人)。表征医疗卫生水平的指标有:反映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反映医疗卫生硬件设施的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等。与不断健全的医疗卫生硬件设施相比,我国医师队伍建设更为滞后,因此设置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指标。“十三五”时期,我国执业(助理)医师数从304万人增至408万人,年均增加21万人左右;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从2.21人增至2.90人。“十四五”时期,在近些年快速增长基础上,综合考虑医学高校招生规模等因素,2025年执业(助理)医师数可达450万人左右,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为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