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经济修复与周期波动后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特征显著的阶段,首先是政策助力下的供给快速恢复,第二阶段需求面修复加速,内生动力增强,最后实现供需循环畅通,经济回归正常状态。从宏观指标来看,一、二季度经济总体处于第一阶段并向第二阶段过渡,三季度以来需求回升加速,与供给的匹配度提升,经济修复进入第二阶段。但当前经济整体仍较为脆弱,增长动力仍较分散,政策需进一步助力,全力做好“六保”和“六稳”工作,畅通供需循环,促进经济尽快完全回归正常轨道。
一、前三季度经济修复阶段实现平稳转换
前三季度,在政策助力下,经济快速修复,当前供给面修复接近完成,需求回升边际加速,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度提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一)供给面修复接近完成
一是近期工业增速基本持平于上年。1-8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4%,年内首次转正,8月增长5.6%,高于上年同期1.2个百分点,基本持平于上年全年5.7%的增速。
二是工业增长动力链条扩展。首先,基建和房地产链条保持强劲。8月份,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分别增长9.2%和4.8%,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0.9%和8.0%。挖掘、铲土运输机械、钢材、水泥产量分别增长34.1%、32.5% 11.3%和6.6%。其次,新动能链条快速增长。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5.1%和8.7%。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增速超过两位数。第三,抗疫相关产业仍保持较高增速,8月份医药制造业增速环比提高一个百分点至4.3%。第四,消费品制造业增速有所回升。8月当月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8%,降幅比上个月收窄0.3个百分点。
三是服务业修复提速。1-8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3.6%,降幅比1-7月份收窄1.1个百分点,8月当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4.0%,达到上年末的6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13.8%、9.4%、3.3%。
(二)需求修复速度超过供给面
一是投资趋势性增长确立。1-8月,制造业投资增长-8.1%,较1-7月回升2.1个百分点,8月份增速已经回至上年水平。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6%,基建投资增长2.02%,单月增速均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高技术行业投资增长8.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8.8%,高技术服务业增长7.2%。
二是服务消费回升将加快弥补消费缺口。随着防控措施放松,各类消费场景稳步恢复,居民外出旅行和就餐活动增多,住宿和餐饮消费持续恢复。8月份电影票房收入恢复接近上年同期的一半,8月下旬票房收入增长接近去年同期的90%,最后一周单周票房达到17.2亿元,超出上年同期。
三是出口增长持续高于预期。今年4-8月我国出口的口罩、医疗器械、药品等同比增长57%,出口贡献度达到88.6%。近期虽然防疫物资出口增速有所回落,但依然较为强劲,8月份纺织品出口同比增长47%,医疗器械出口同比增长39%。三季度以来,服装、玩具、鞋等传统消费品出口开始有所好转,8月份服装类出口增长3.2%,年内首度转正,家具出口连续两个月增速超过20%。
二、当前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经济回稳的基础尚不牢靠。年初以来,我国主要经济指标逐步企稳回升,其一方面依靠逆周期调节政策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明显提振,另一方面依靠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口罩、防护服、医疗设备和仪器等抗疫物资短期需求迅速扩大。然而,上述因素属于政策性和临时性因素,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
政策落实协调度不够。一是部分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也加大非税收入征收力度。山西省1-7月税收收入累计增速为-18.3%,而非税收入增速为8.8%;河北省税收收入增速为-9.3%,而非税收入增长21.9%。调研情况显示,东部沿海某地市税收收入与非税收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18.6%和30.9%。某省为筹集资金,部分县、乡政府以电话、微信等方式向企业分解税收任务。二是“保市场主体”政策之间不协调。调研发现,通过银行系统层层下发的信贷投放资金在配置中存在随意化、行政化倾向。三是一些地方不能统筹协调安排项目缓急超规模建设民生项目等,甚至大搞非必要、非必需的项目和形象工程。
大宗商品、股票、汇率等市场波动加剧。一是受疫情影响,年初,煤炭、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价格大幅回落,随后伴随经济增长持续回暖,价格稳步上行,近期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再现下行,Wind能源、贵金属、非金属建材等商品指数较前期高点降幅均超过10%。二是全球股票市场面临普遍调整。9月以来,美国三大股指全线回落,10个交易日累计跌幅接近或超过10%,英法德等国股票市场持续不振,个别新兴市场国家股指大幅回调。三是人民币汇率宽幅波动。年初以来,美元、日元等主要货币兑人民币均出现明显升值,至5月份升值幅度达到2.6%和4.6%。随后转向升值通道,截至10月中旬美元、日元兑人民币汇率降幅分别为5.5%和4.1%。
三、经济总体复苏态势不改
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结构性特征鲜明,展望四季度,经济增长结构分化特征仍将存在,但总体复苏态势不改。
三季度经济可能实现5%的增长。鉴于内需持续恢复,7-8月出口表现超预期,9月高频数据显示供需两端持续改善,预计三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速较三季度进一步回升,达到5%左右。一是制造业订单和企业生产经营预期大幅改善。8月份,PMI中新订单指数升至52%,环比提高0.3个百分点,企业生产经营预期指数环比提高0.8个百分点至58.6%。二是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显著回升。8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3%,比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电信等行业连续4个月位于60.0%以上;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均高于57.0%;租赁及商务服务业升至50.0%以上。三是原材料价格上行且产量增加,指向需求继续回暖。中钢协9月上旬重点企业粗钢产量同比增长6%;9月上旬动力煤、褐色金属和化工产品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CCFI指数(中国出口运价指数)和公路物流运价指数均继续上升。
四季度增长预计达到5.5%左右,全年达到2%左右,GDP总量将超过100万亿。与三季度相比,几个边际改善因素将进一步拉高四季度增速。从供给面来看,一是传统服务业修复提速。1-8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3.6%,降幅比1-7月收窄1.1个百分点,8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4.0%,达到上年末的60%。住宿、餐饮、文体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高于57.0%。二是货物消费加速回暖带动消费品制造业生产。8月份纺织、造纸、化纤等行业分别增长3.3%、2.8%和2.1%,已出现回升势头。从需求面来看,一是预计制造业投资将呈现回升态势。随着企业经营预期显著好转,企业利润有所修复,加之服务业防疫措施的放开,将对制造业的生产扩大形成一定支撑。二是服务消费会较快回升。疫情之前,服务消费和货物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大致各占一半。据估计,今年一季度,两者同比都下跌了10%左右,二季度货物消费已经转为2%左右的正增长,但服务消费继续下跌10%以上。随着后期防控措施进一步放松,预计服务消费将出现较快回升。三是秋季作为新车上市旺季,因前期在疫情影响下,新品上市节奏较慢,预计三、四季度将有较多新品集中上市,加之上年基数较低,预计四季度汽车消费将保持强势。
总体而言,三、四季度经济增速将显著好于二季度,预计全年经济增长2.0%左右。展望明年,疫苗大概率上市,消费和服务业将加速修复,全球贸易也将有新一轮扩张,加之今年低基期影响,预计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冲高。在疫情可控背景下,考虑到今年增长低基数、政策滞后影响因素和国内外经济增长环境,我们预测,明年GDP增速将呈现统计数字“虚高”,预计达到8%左右。
当前国内需求回升滞后于供给、供需循环不够顺畅,下一步政策应以扩大有效需求为重点,着力破除供给制约,加快流通网络体系等建设,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各类要素资源的潜能和活力,尽快形成顺畅的供需循环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