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下午,穆虹副主任在中央党校对口支援骨干培训班上专题介绍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有关情况。
穆虹副主任首先介绍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决策背景和主要特点。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由于灾情严重、受灾范围广,重建任务十分巨大。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及时作出实施对口支援的重大决策。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具有大规模、高强度、全方位等特点。
穆虹副主任重点介绍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组织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对口支援省市接到这个重大任务,在没有充分时间进行准备、也没有现成经验可循的情况下,特事特办,紧急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坚持科学援建、阳光援建、和谐援建,很快成为灾后恢复重建先行部队,对重建启动和推进发挥了重要带动作用。穆虹副主任归纳了对口支援省市十个方面的值得借鉴的做法,即:健全机构,选派人员;深入调研,规划先行;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创新方式,强化保障;确保进度,全力推进;传承文化,体现特色;软硬结合,全面支援;建章立制,加强监管;加强党建,锻炼队伍;加强协作,合力推进。
穆虹副主任指出,各省市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坚持大局意识,把对口支援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任务;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问题;坚持着眼长远,努力增强灾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制度建设,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强有力保障;坚持密切配合,发挥好支援方和受援方两个积极性。灾区面貌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好局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将创造人类抗震救灾史上的奇迹,而对口支援是书写这一奇迹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穆虹副主任最后强调,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实施对口支援是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生动体现,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连心工程,是“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建立中国特色区域合作机制的有效探索。
(政策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