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1年,我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界定了第三批25座资源枯竭城市并经国务院批准。三年多来,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以转型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转型之路,转型发展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为展示转型发展成果,交流转型发展经验,营造良好的转型发展氛围,我们结合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成效评估,形成了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成效系列报道。
“转型之路”——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成效系列报道之一
乌海市抓住转型关键点、打好三个攻坚战
全面推进转型
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的煤炭基地之一。上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包兰铁路的开通和包钢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乌海作为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开始大规模建设,累计动用煤炭储量14亿吨、产煤7亿吨、发电750亿度、上缴税费200多亿元,为国家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1年11月,乌海市被列为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国家转型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乌海市以经济转型、城市转型为核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构建循环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打好经济转型、城市转型、民生改善三个攻坚战,城市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转型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2010—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391.12亿元上升到570.13亿元,年均增长15.37%;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1:71.7:27.3调整为0.9:65.9:33.2。去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乌海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内蒙古自治区前列。
图1 乌海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变化情况
以构建循环产业体系为重点,打好经济转型攻坚战
经济转型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与其他地方不同,乌海土地面积小,1754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划面积其中2/3为不可利用地,环境容量、能耗空间十分有限。三年来,乌海市坚持狠抓经济转型,着力打造循环产业体系,工业经济总量增长了181%,万元GDP能耗却下降了17%,乌海已经成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地区。乌海坚持在高于国家标准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高于国家产业准入标准引进大企业、建设大项目,在推动优质资源向规模优势企业集中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十一五”以来累计淘汰各类规模小、能耗高、污染重企业1600余户,100万吨以下焦化、60万吨以下洗煤、30万吨以下煤矿企业全部关停。引进建设了工艺技术和节能环保水平先进的总投资超过500亿元的焦化、氯碱化工大企业、大项目,乌海正在成为“全国主要的焦化、氯碱化工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不断延伸产业链,努力推动产业由“粗放生产”向“精深加工”转变。积极培育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变“一煤独大”为“多元支撑”。实施的非资源接续替代产业项目数量和占比逐年提高,2011年34项,占全市工业重点项目的62%;2012年58项,占75%;2013年63项,占82%。资源已经枯竭的乌达区,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十五”末的不足30%提高到2013年的74%。
图2乌海市以往煤焦化企业“点天灯”
图3 华油天然气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项目
以再造美丽生态环境为重点,打好城市转型攻坚战
城市转型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2010年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2014年主体工程竣工并开始蓄水,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已基本形成,乌海正在由做“煤”文章向做“水”文章转变。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引导人口向生态环境良好的 “乌海湖”周边集中,实现乌海人“水贯城中、城在水中、依水而居”梦想。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建成,全市供热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83.2%和83.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86.1%和93.2%,启动了“数字乌海”建设,乌海成为全国首批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三年来全社会累计用于生态建设的资金达到32亿元,实施了40多项生态重点工程,新增园林绿地面积490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超过2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8.4平方米,乌海已经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正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图4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
图5 建设中的甘德尔黄河大桥
以“补短板、兜底线”为重点,打好民生改善攻坚战
改善民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乌海实施了创业就业、收入倍增、社会保障、住房安居、人口素质、人才强市、法治文明、公共安全八大民生工程,建立民生改善支撑体系,让转型成果最终落实在民生改善上、体现在社会和谐上,逐步由民生基础薄弱城市向和谐文明富裕新城转型。三年来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741元增加到28045元,年均增长12.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9244元增加到14062 元,年均增长15%。城乡户籍统一,农区居民在就业、社保、子女就学与参军入伍等方面享受城市待遇,城镇化率达到94.59%。率先启动了内蒙古最大的煤矿棚户区改造项目,惠及全市三分之一以上人口,截至2013年底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7.9万套,基本建成5.5万套,分配安置4.7万户。扩大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下降,2013年为3.6%,比全国平均水平4.05%低0.45个百分点;建成创业孵化基地8个,成为首批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2011—2013年财政投入民生和社会事业领域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70%以上,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把所有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全部纳入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统筹范围,两项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职工和居民医保住院费报销比例提高到90%和73%。将所有符合低保条件的低收入群体全部纳入城市低保范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全市主要民生指标保持在内蒙古自治区前列。
图6 2013年内蒙古地级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图7 煤矿棚户区新旧对比图
虽然乌海的转型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诸如发展的路径依赖、产品初级化、低端化特征明显,科技支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层次不高,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城市服务功能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矛盾和问题。今后乌海市将继续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推进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统筹推进城镇化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努力建设“富裕、美丽、文明、和谐、幸福”新乌海。
(资源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