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机关司局 > 人事司 > 重要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定点扶贫先进事迹与先进人物系列宣传报道之六 国家发展改革委定点帮扶吉林汪清县:一枝一叶用心用情,一点一滴登高利远

发布时间:2018/12/29
来源:人事司
[ 打印 ]

  11月16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东光镇东兴村,蔬菜大棚鳞次栉比,水稻基地星罗棋布,整个村庄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更显朝气蓬勃。

  东兴村,几年前还是经常上访的穷山村。2015年,村集体收入为3000元,2016年被列为重点贫困村。“让农村插上党员服务+电商的翅膀,党员助农为乐、百姓笑口常开”是东兴村近两年发展电商扶贫的主题,截至目前发展电商已经累计增加村集体经济55万元。如今的东兴村,刻着“东兴村电商服务站”的醒目木牌立在村头,无声地述说着东兴村凤凰涅槃般的转型与嬗变。

  但在汪清,嬗变的可不止是东兴村。

  “小河涌动大河满,首先要让老百姓富起来。”采访中,汪清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卢立国的话斩钉截铁。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汪清县全县干部群众迅速行动,从小处着眼,从大处耕耘,发展黑木耳、光伏及延边黄牛等重点产业项目、夯实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方式方法发展电商等新扶贫模式……在这场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汪清县不仅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取得了颇具亮点的扶贫效果,也创造出巨大的精神财富,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汪清精神始终镌刻在该县脱贫攻坚每个坚韧的步伐和脚印中。

  而汪清的多个村镇,也许是更早触摸到深埋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汪清精神的精髓,就在这精准扶贫的氛围中,像梦工场一样到处上演着蝶变:在东光镇,传统种养渐成历史,当注入电商、休闲养生等元素后,这里的农业变得时尚、精致而又高效;在天桥岭镇,多家黑木耳企业竞相建设,一个完备精准的闭环产业链蓄势待发;在百草沟镇,漫山遍野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闪烁着贫困户获得光伏分红后喜悦感激的一幅幅感人画面……

  扶 智

  殷殷嘱托,拳拳期盼。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干部王达从到汪清县报到的第一天起就深感重任在肩,该如何珍惜这一难得的挂职锻炼机会,又能在基层岗位书写怎样的篇章?

  毫无疑问,两年的挂职时间,王达用实际行动给自己也给汪清出具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挂职期间,王达推动和协助建立了“东光电商服务中心”,“党员配送乡亲直供”的电商扶贫模式受到各方好评,农特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王达与镇班子成员一道指导31个村设立“工分超市”,有效调动了广大群众劳动脱贫的积极性;还积极协助争取多项国家资金,支持汪清一中、西大坡水利枢纽、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等一大批惠民工程建设……

“基层是大课堂、大舞台,两年挂职工作经历是我永难忘怀的美好记忆,更是受用终身的宝贵财富。”刚刚期满两年回归社会司岗位工作的王达谈及这段经历,饱含怀念,他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自己会继续把汪清作为长期联系点,长期观察,持续跟进,以期为汪清脱贫后的未来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而王达仅仅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向汪清派驻挂职干部中普通的一位。据了解,自2003年汪清县列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定点扶贫县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情系汪清,心系百姓,先后向汪清县下派30余位挂职干部,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为扎实推进汪清县脱贫攻坚、带领农村贫困群众增收上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锻炼,二是发挥纽带作用,三是要做具体的实事。”刚刚挂职担任汪清县副县长的常健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希望能以一己之力,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汪清的发展添砖加瓦。

  实际上,人才一直是汪清发展最缺失也是最渴求的因素。“国家发展改革委向汪清输送的干部都是精兵强将,他们普遍高学历、高素质,他们到汪清来挂职,对我们来讲也是一种智力扶贫。我们太需要这样的干部了!”汪清县发展改革局局长邹继权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

  一个个小举措成就大帮扶。据悉,除了“人才”输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充分利用定点帮扶契机,共有11个司局与汪清县11个村结成帮扶对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几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累计到位转移支付资金10.69亿元,为汪清经济转型发展、城乡面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进步提供了强力支持。

  造 血

  正值初冬时节,走进汪清县天桥岭镇,已不见了往日菌农忙碌的身影,这个因小木耳而声名在外的延边小镇,此时看起来格外安静祥宁,但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位于该镇的富森(汪清)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汪清环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天成农副产品综合批发交易市场和东新村、口山村等地却深深地感受到了一股积极进取和蓬勃向上的产业发展劲头。

  据悉,脱贫攻坚战打响初期,天桥岭镇因镇制宜、因村施策,围绕黑木耳产业制定了产业发展目标,把全镇黑木耳产业提档升级。2017年,天桥岭镇共争取产业扶贫资金2422万元,投资1870万元,在天平、天桥岭、青沟子和鱼亮子村新建四个菌包厂;为东新村菌包厂配备了新设备,基本实现了全镇黑木耳菌包标准化、工业化生产。正如任天桥岭镇副镇长的国家发展改革委挂职干部申子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言,天桥岭镇黑木耳产业从小到大、从单一的散户种植发展到完备的闭环产业链,清晰地描绘着我国变“输血”为“造血”、强化产业扶贫的典型线路图。

  一丛丛看似干瘪的木耳,却因注入政策“活水”被泡发被激活,变得饱满肥美有价值,变成助力汪清县脱贫攻坚的最佳产业“利器”。据悉,目前在黑木耳产业上,汪清县已经逐步形成了全产业链循环发展体系,累计投资1.26亿元建设28个标准化菌包厂,目前全县日产3万袋以上菌包厂达到50个,木耳种植户6719户13805人,3万余人从事木耳相关产业。

  不过,目前在木耳的标准建设和品牌打造方面,汪清县仍有深挖空间,“有了标准就有了话语权。目前我们同步建设完成了吉林省黑木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准备将黑木耳国家标准掌握在汪清人民手中,提升汪清黑木耳知名度和附加值。同时,我们组建成立了汪清北耳科技有限公司,进一步着力打造本土的黑木耳品牌。”卢立国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当然,木耳产业不过是汪清县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在发展产业过程中,汪清县坚持把资源优势明显和群众基础好的黑木耳、光伏、黄牛、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作为脱贫主导产业来培育,注重把贫困群众全面加入产业链,不仅解决了贫困人口脱贫当期收入问题,还解决了长远问题。

  在延边黄牛产业上,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汪清县充分依托延边黄牛源产地优势和丰富林草资源,实施黄牛养殖项目26个,初步形成了大兴沟镇、春阳镇等5个黄牛大镇,2个优质肉牛产业园区发展布局。但是由于当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规划以及环保“禁止散养放牧,鼓励舍饲圈养”等要求,延边黄牛产业面临一些挑战。

  “原来村里的黄牛都是散养,牛吃的天然饲料几乎没有什么成本,但是现在圈养之后,饲料得天天买,养牛的成本自然会上升。”谈到养牛产业的变化,大兴沟镇太和村村书记荆明也是直言不讳。

  如何解决?据悉,目前,汪清县积极引进了养殖业龙头企业澎派集团,投资6.4亿元建设了肉牛养殖扶贫基地,推进黄牛集中饲养育肥,解决农民黄牛寄养问题。“这个基地没有在东北虎豹公园范围内,规模大,牛的品种纯,有助于打造真正的延边黄牛品牌。投产以后其一部分收益不仅可以按标准返还贫困户,到时一些周边的贫困户都会到基地打工,集中饲养的方式也解决了养牛户缺乏养牛空间的问题。”汪清县畜牧局产业发展科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此外,在电商产业上,汪清县正全力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县级电商服务中心、4个镇级服务站,101个村级服务站建成投入使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协调支持的京东汪清扶贫馆已经开通,正在进行内部装修。截至目前,通过电商扶贫,共计带动141户291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破 难

  驾车一路从汪清县城向周边乡镇行进,透过车窗,一栋栋新房干净整洁,一条条道路宽阔平坦,物质精神脱贫的同时,汪清县也重点抓环境“脱贫”。在东光镇磨盘山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也看到了一个典型的朝鲜村落该有的样子,色彩饱满的朝鲜风格建筑、文艺细致的白墙绘图、颇具特色的路道栅栏……

  然而,在当地村官王安的眼中,这一切建设美丽乡村的努力依然无法真正破解磨盘山村这一典型“空心村”的发展难题。“村里几乎已经没有年轻的劳动力了,基本都在国外打工,村里最年轻的是村长,也已经50多岁了。”王安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实际上,空心化老龄化、人口外流严重已经成为汪清县发展遇到的重大难题之一,结合采访具体分析汪清的现状,客观上看,一是目前村干部年龄偏大、作用发挥不强。二是新型实用型人才短缺。乡土人才流失严重,外来人才难以引进,本地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完善,致富带头人才成长慢,带富能力亟待提高。

  “产业留人。”对此问题,卢立国一语中的,他认为,只有拥有突出的主导产业,真正将产业做大做强,才有资本和条件将外流的人才吸引回来。

  在与六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现任汪清挂职干部交流过程中,一些干部也认为,对于人才的引进和鼓励人口回流方面,人社局等部门要加强优惠措施的实施,健全相关机制体制,可以发展一些非劳动力密集型的智能产业,用机器等来代替劳动力。

据悉,针对空心化老龄化、人口外流严重的镇村,特别是罗子沟镇、大兴沟镇等河谷平原区产粮大镇,汪清县尝试把农村分散零碎、经营效益低以及撂荒地集中起来,流转给龙头企业或专合组织,统建规模化种植基地,发挥土地规模化效应、技术支撑、营销渠道等作用,变农民土地资源为资本,带动贫困户以地入股,在保证利润“兜底”的前提下,按股分红、稳定增收。

  益 远

  “脱贫攻坚战有完成时,但发展没有完成时。汪清县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按照目前的工作力度和进度,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不过,汪清作为一个老区、边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天性的区位劣势没有根本改变。完成脱贫攻坚后,如何保持发展的动力,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跟上全国,是不容回避的问题。”11月13日在京召开的汪清县脱贫攻坚战略策划研讨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在总结发言时抛出了这一问题。

  事实上,从1994年汪清县被列入国家扶贫县以来,特别是脱贫攻坚以后,每年各类转移支付资金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随着脱贫攻坚逐步完成,外部支持资源减少,难免会对全县发展的速度产生影响,后续关键还要靠优化内部发展环境、提升市场活力和竞争力、强化内生发展动力,来实现区域的持续健康发展。”史育龙表示。

  据悉,即将建设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涉及汪清县70%的县域面积,这是事关汪清县未来发展的头等大事。“因此,汪清县未来的发展一方面要为生态环境和物种保护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合理探索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新民认为。

  在未来发展方向上,汪清的思路很坚定,也很明确。卢立国表示,汪清的优势在生态,发展也要依托生态,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转换机制,保持战略定力,走生态立县和生态发展之路。在卢立国看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建设,短期之内,会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但长期来看,对比世界各国的经验,这样世界级的独特性条件,也会给汪清县带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受访专家一致认为,未来还需要对汪清进行更高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规划;重点提速交通规划建设,改善区位条件。同时,人才方面可形成长效人才引入机制,不仅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而将范围进一步扩延,从守边固边的战略高度加强人才输送工作,为汪清地方发展注入源头活水;重点做好虎豹公园文章,在保护中有序推进适度微开发,实现“人虎”共存,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汪清路径。

  

  (调研采访组成员: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于进、公欣、倪文忠、郭丁源等;本篇执笔:公欣、倪文忠)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