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8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和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人民政府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西部大开发实施情况及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要任务、政策措施等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杜鹰首先介绍了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他说,西部大开发的十年是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也是西部地区对全国的发展贡献最突出的十年。一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改滞后的局面,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9%,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十年间都翻了一番以上。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铁路、公路通车里程分别是10年前的1.5倍和2.8倍,水电装机是10年前的近5倍。三是生态建设规模空前,取得了巨大进展。西部地区退耕还林2.4亿亩,退牧还草6.8亿亩,森林覆盖率从10年前的10.32%提高到现在的17.05%,提高了6.7个百分点。四是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展。10年间中央在西部地区先后组织了50多项社会事业专项建设项目,总投资达上千亿元,西部地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水平大大提高。五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分别是10年前的2.7倍和2.3倍,十年前西部地区有5700万贫困人口,现在下降到2370万,减少近60%。同时东、中、西地区之间互动合作关系向广度和深度进展,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广大干部群众开拓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西部人民的精神风貌昂扬向上。
在记者问及今后十年西部大开发的总体定位时,杜鹰说,在刚刚闭幕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李克强副总理都明确指出,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对西部地区的三大定位,缘于以下四点理由:第一,尽管西部地区十年取得长足发展,但它仍然是短板。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如果西部地区不发展,全国的发展就无法实现;西部地区不实现现代化、不实现小康,全国的全面小康就不能实现。第二,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5%,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公里,全国陆上边境线的82%在西部。西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集居区、边疆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是贫困地区,全国75%的少数民族居住在西部地区,全国年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66%在西部地区。再加上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多元,宗教问题比较复杂,稳边任务相当繁重。从这个意义上说,西部不稳,全国不稳。第三,西部地区的生态地位非常重要。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森林、草原、湿地、湖泊等主要生态资源大多集中在西部,全国水土流失的80%、草原退化的主体也在西部。如果不把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好,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就无法实现。第四,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巨大,战略资源非常丰富。西部地区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的67%,天然气可开采储量占全国的66%,水能可开发装机容量占全国的82%,以及风能、太阳能、特色产业优势、旅游优势、沿边开发开放优势,这些方面的潜力都非常巨大。面向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有两大问题:一是我们能不能始终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方针,二是能不能很好地破解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毫无疑问,这两个方面都凸显了西部地区战略资源丰富和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西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国27.5%,但是西部地区的消费份额占全国消费市场的份额只有18.4%,扩大内需的潜力巨大。因此,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仅是西部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全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在记者问及今后十年西部大开发的总体目标时,杜鹰说,胡锦涛总书记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今后十年我们要通过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西部地区的经济综合实力上一个大台阶,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杜鹰说,要使西部地区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初步规划到2015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今后几年,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都要保持在10个百分点以上。要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最重要的是缩小西部与东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中央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尽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要使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初步考虑在西部地区选择五大片重点生态区进行综合治理,同时未来十年内还要实施十大生态工程。
此外,对记者提出的有关西部大开发中资金筹集问题以及土地政策问题,杜鹰副主任一一作了回答。
(西部开发司农林生态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