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广东省长黄华华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广东省物价局,就如何进一步做好下半年物价工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问题进行调研。黄华华在听取了省物价局的工作汇报后,对广东物价工作提出了要求。现将黄华华同志的讲话摘发,供参考。
广东省长黄华华同志在省物价局调研时的讲话
(2009年7月23日)
我这次与志恒同志率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到省物价局来,主要是看望大家,并就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按照“三促进一保持”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部署,围绕如何进一步做好下半年物价工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问题进行调研。价格工作很重要,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好价格工作,无论对科学调控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对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促进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省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整个形势很好。即使去年以来我省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经过努力,全省经济已经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这与我们充分发挥科学调控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其中就包括了正确使用财政手段和价格手段。刚才,我们先后看了省物价局的市场研究所、海外价格采集分析中心、价格监测中心、价格认证中心和价格政务服务中心等单位。庆奇同志代表省物价局作了工作汇报,讲得很好。总的感觉是,全省物价系统积极主动、勇于创新,紧紧围绕全省中心工作,认真履行价格调控和管理职能,在服务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我省价格工作成绩显著,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近年来,我省各级物价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扎扎实实干事,为推动价格改革发展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突出体现为“强、大、快、实”四个字:
一是价格调控监管的能力强。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参与、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调控监管新模式,完善价格监测、价格调节基金、价格应急处置和监督检查等制度。成功平抑了“非典”、禽流感疫情、雨雪冰冻灾害和洪涝灾害等突发事件引发的价格异动,有效应对了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和生产成本上升带来的液化石油气、猪肉、粮油等副食品一系列价格上涨,使我省价格总水平保持了基本稳定。
二是价格杠杆服务全局的成效大。全省物价系统在服务大局上思路活跃、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如围绕中央和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出台了20 条价格政策,有效组织开展了“扩内需十项行动”和“惠民十项行动”。围绕实施“双转移”战略,实现了东西北地区销售电价区域同网同价,实施省级产业转移园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零收费”政策。围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对水泥、钢铁、小电厂等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在取消峰谷电价的基础上加价,有效推动了落后产能的关闭、转产或实施技术改造。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工商业用电用水同价,促进了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是价格改革的步伐快。近年来,我省价格改革亮点频出,特别是创造了许多具有广东特色、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好经验、好做法,成为全国价格改革的先行者。如我省先后成为全国唯一的医药价格改革试点、价格综合服务窗口试点,率先在全国推行价格决策听证制度等。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又明确支持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的价格改革试验基地,并赋予我省在推进珠三角一体化等工作中制定先行先试价格政策的权限。目前,我省在药品定价管理上先行先试,推行“优质优价、差别定价”政策,吸引了许多拥有优质药品的国际知名大企业入粤投资,如拜耳、诺华等企业已表达到粤投资意向,三菱制药也拟在广州设立销售总公司。
四是价格惠民的举措实。自2006 年全省开展惠民行动以来,通过大力整治教育、医药、交通、房地产等民生价费,累计减轻社会负担500 多亿元。同时,率先拓展市场价格的监管领域,逐步建立覆盖房地产、旅游、汽车维修、营利性医疗等行业的交易价格行为规则,取得了积极成效。
物价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为我省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后又超过台湾,去年以来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情况下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充分运用价格杠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当前,我省经济运行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经济向好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但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的不利影响仍在蔓延,形势依然严峻。从价格运行情况看,一方面,今年自2月份以来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同比持续负增长,上半年CPI累计下降2.7%,而且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情况仍无大的改观,通缩压力较大。我们不能小看通缩,物价持续负增长对经济没有刺激,对经济发展没有好处,在某种程度上通缩比通胀更难应对。另一方面,受信贷投放显著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上扬、股市和楼市等资产性价格回升明显等因素推动,通胀预期也不可轻视。因此,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既防止出现通缩伤害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形势,又预防出现通胀影响经济持续向好复苏,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物价部门的重要任务。希望全省物价部门坚持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主轴,坚定不移地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充分运用国家赋予的价格权限和灵活政策,突出重点,改革创新,扎实工作,争当价格改革的先行区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为促进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至于下一步工作,你们在汇报中已提出了很好的思路和措施,要认真抓好落实。在这里,我强调四点意见:
(一)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力促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取得新成效。要进一步抓好扩内需保增长十项价格措施的贯彻落实。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公用公益事业的价格机制,促进扩大投资。从上半年情况看,我省经济发展主要面临两方面突出问题:一方面是工业增长缓慢和出口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是房地产投资显著下降和民营投资下滑拉低了总投资增幅。保增长,主要依靠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来拉动。我省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对保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出口下降18.6%,比全国21.8%的平均降幅小3.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5%,但与全国33.5%的平均增幅相比差了18个百分点。所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下半年关键还要在加大投资力度上做文章,特别要激活民间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省物价部门要积极配合省直有关部门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建立和完善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公用公益事业的价格机制,着力完善刺激房地产投资的相关政策,加快民间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拉动全省投资快速增长。要认真落实清费、治乱、减负各项政策,为企业“减负送暖”,支持企业渡过难关。对这项措施要准确把握,对各项收费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辩证看待和积极处理,该保留的要保留,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要完善强农惠农价格政策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消费。大力整治房地产、旅游、汽车等行业的价格秩序,完善消费环境,促进培育消费热点。要充分运用价格杠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通过实施支持性价格政策,创造收费从低、价格透明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大差别价格政策实施力度,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抑制“两高一资”产业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升级换代。与此同时,要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密切关注反映价格总水平波动的重要指标,认真做好形势分析,及时为省委、省政府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继续深化价格改革,力促重大价格改革取得新突破。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电价改革,全面理顺电价形成机制,成为全国的电价改革试点省。电价关系国计民生,过去我省进行了几次电价改革,成效都很突出。但推进电价改革不可能一劳永逸,而要与时俱进。当前,重点要提早启动工商业用电同网同价改革,可以先在中山和惠州市进行试点,并与南方电网公司、广东电网公司及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和进行认真测算,总结经验后在珠三角乃至全省逐步推广。还要按照市场机制,抓紧研究建立西电东送交易机制,通过价格手段来调节西电东送量。在环境价格改革方面,要继续加大污水处理费改革力度。目前,全省市县城区污水处理费开征率由2007年底的57%提高到100%,差不多翻了一番;污水处理费平均水平由2007年底的0.35元提高到0.77元,也增长了一倍多,成效很好。接下来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到今年年底,东西北地区每个县都要建起污水处理厂,珠三角列有建设污水处理厂规划的建制镇也要自筹资金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建成后要保障其正常运转,希望你们大胆开征污水处理费,适当提高收费标准,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同时,还要探索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建立起全面反映环境使用价格、环境损害价格、污染物处置价格的环保价费政策体系。在公共产品价格改革上,要积极推进路桥收费等改革。交通、物价、财政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在符合国家政策的情况下,从我省实际出发,统筹考虑,稳妥推进路桥收费改革。交通系统要切实提高路桥收费的使用效率,提高还贷比例,着力解决历史欠账问题。在价格调控监管机制的改革方面,要加快建立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尽快出台价格调节基金管理规定,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和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
(三)坚持价格惠民,力促保民生保稳定取得实效。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价格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整治医药、教育、路桥、物业、停车等收费秩序,完善低收入群体价格扶助保障制度。特别要做好我省作为全国唯一的医药价格改革试点省的各项工作,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价格问题,引导和规范重要民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推动改革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
(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力促价格工作基础更加坚实。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价格工作的领导,并在机构改革中保持物价机构的基本稳定。各级物价部门要大力加强班子建设和物价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业务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努力打造政治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廉洁为民的物价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