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务院督查激励双创示范基地典型经验之四
优化创新创业支撑体系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湖北省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双创示范基地)
2020年,湖北省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双创示范基地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始终坚持创新第一发展动力,全力推进复工复产和疫后重振,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新动能新引擎澎湃有力。
一、培育创新创业生态,深耕改革创新“试验田”
加强创新创业政策体系统筹协调。构建完善创新创业、产业发展、科技金融、人才支持、知识产权、开放合作等“1+6”双创政策体系。围绕建平台、聚资源、促转化等双创重点领域和环节,密集出台硬核科技十条、高企十条、创新创业创造十条、科技创新七条、瞪羚十条、科技金融15条、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七条等系列政策,不断加大双创支持力度。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门式”“网上办”“自助办”“随时办”“延时办”,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建立企业开办专区,推行网上登记并行办理,实现1.5天开办企业。推广简易注销,企业注销公示时间由45天缩减为20天。
二、壮大创新创业主体,打造创业带动就业“主力军”
加速集聚多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发布重点企业高端人才专项奖励政策,出台光谷合伙人基金管理办法,深入实施“3551光谷人才计划”,累计吸引4名诺贝尔奖得主、66名中外院士、7000多个海内外人才团队来光谷创新创业。落实“学子留汉”工程,已有超1万名博士、6万名硕士、30万名本科生在光谷创业就业。
全面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疫后重振。出台《东湖高新区个体工商户纾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帮助3190家企业、382家个体工商户获得纾困贷款超过130亿元,贷款规模位列全市第一。区属国有企业落实房租减免政策,累计减免租金约2亿元。
创新型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加强以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企业、高价值企业为代表的“三高”企业培育,支持中国信科、华工科技等大企业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2020年,新增市场主体2.5万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40家,总数超3100家,占全省的30%。
三、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勇当创新驱动“先锋队”
布局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打造国家科技战略力量,推进东湖科学城建设,谋划建设光谷实验室、东湖实验室等高水平实验室,承担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布局建设省级及以上产学研融通创新创业平台300多个。
加速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在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基础上,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供给端、中间环节、需求端、技术转移企业全链条实施“四个有奖”,进一步深化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光谷模式”。获批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园区。2020年,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330亿元。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高校运营(武汉)试点平台、中国(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加快建设,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入驻光谷。2020年,专利申请量突破3.5万件,发明专利突破1.9万件。
四、搭建创新创业支撑平台,优化光谷特色“新服务”
打造全链条企业孵化成长平台。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谷-产业园”创业孵化链条,为企业提供从“育种”到“拔节”到“成林”全周期全方位服务。现有孵化器68家,众创空间107家,孵化面积近600万方,居全国高新区之首。移动互联创谷、硅谷小镇、空天创谷等一批“创谷”加快建设。
搭建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市场主导、依托院校、政府支持”的方式,联合在汉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共建光电、生物、新能源等14家工研院。支持工研院建立科技成果项目挖掘机制、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成立孵化机构和投资基金,形成“科研人员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体经济发展-再创新”的发展模式。
建立高成长企业服务平台。连续10年实施光谷瞪羚计划,2020年新认定瞪羚企业460家。打造国内首个瞪羚企业服务平台--光谷瞪羚塬,组织光谷瞪羚北京、深圳等专场路演活动,帮助企业融资过亿元。目前,从瞪羚企业中走出了12家上市企业,6家独角兽企业,100多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五、提升辐射带动效应,打造开放协同“生态圈”
深入推进区域双创联动。推动光谷科创大走廊上升为省级战略,有力带动武鄂黄黄咸区域双创协同发展。光谷·青桐汇等双创品牌活动走出光谷,经验和模式在全省推广。华工科技、逸飞激光在周边区域设立生产基地,形成“研发在光谷、生产转化在周边”的产业和创新联动发展模式。
加快国际创新创业合作。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建设。不断深化与全球创新尖峰地区合作,引进V+&Founders Space、Fab-Lab、71SG等国际知名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和德国库卡机器人技术应用中心、日本先进光电子技术转移中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等创新平台。
图: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2020年创业大赛现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