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由于传统灭火救援接警模式层层转接,容易贻误出动时间,造成反应缓慢,救援调度过程中消防力量远程奔赴火灾现场,离火灾现场最近的社区小型消防站却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犯了“远水救近火”的战术错误,导致因浓烟窒息死亡率很高。现在通过互联网+及大数据思维的应用,自动提取报警人的精准位置信息,同步发送给公安消防中队、街道专职消防队及离火警点最近的社区小型消防站,节约了抢救被困人员宝贵的前五分钟。如2017年5月25日凌晨,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上合花园发生火灾,从市民报警、区联合应急指挥体系通过管理平台下达警情、社区消防队员响应出发和到达现场,仅用时2分23秒,3分钟内救出了7名奄奄一息的被困人员,6分钟扑灭明火。
深圳市宝安区消防管理部门之所以能够抢在扑灭火灾起初最佳时间段内组织灭火救援力量赶到现场并顺利完成灭火抢救工作,得益于运用了一整套由电子政务云计算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与宝安区消防监督管理大队共同创新研发的“消防大数据救援监管智能化平台”,按照“制度+科技+责任”为方法论,以数据流、业务流、管理流高度融合为实现路径,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形成了一套平时监管、战时协同、联动救援全流程、全方位、数据化、信息化的消防治理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将消防大数据建设纳入到全区、全市大数据建设体系中,依托市区两级共享交换平台,统筹协调公安、消防、安监、交通、民政、卫生等相关部门以及供水、供气、供电等社会服务单位数据资源,建设统一的消防基础信息资源库,基于网格管理和GIS技术,打造消防信息资源一张图,全面掌握消防监管对象及各类信息资源,并利用消防大数据开展包括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消防重点工作分析、灭火救援辅助决策等决策支撑应用,目的是实现用数据预知预警、用数据监督执法、用数据指导实战、用数据决策分析。
在火灾防控方面,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挖掘技术,按照社会单位的规模以及火灾风险程度,对单位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实现突出监管重点,科学安排计划和任务。在接警、出警方面,生成火警出警单后,平台智能调配警力,按照就近精准分拨的原则,各支救援队伍接到出警单后第一时间出警,智能导航避堵,智能推送信息,缩短到达时间。在救援指挥方面,指挥中心可通过平台指挥现场救援人员有序、严谨、可控、高效开展救援工作,可实时查看救援队伍的响应情况、出警轨迹、火警现场及火点周围情况。总体上从技术和流程上达到缩短出动、到达、决策时间,实现灭早、灭小、灭初期的灭火救援目标。
一是将辖区消防民警进行网格划分,并将责任区域进行落图,建立责任捆绑机制,同时基于工作网格融合进消防、安监、住建等消安委各成员单位监管业务,形成跨部门消防协同监管机制。二是按照“一分钟出警、三分钟到场、五分钟灭火”的工作目标和要求,推进124个社区小型消防站建设。形成纵向跨区、街道、社区等多层级覆盖,横向跨公安、消防、安监等多部门协同的分工联动救援局面。
为确保基层消防网格综合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准军事化”,制定了涵盖消防巡查采集、执法整治、队伍管理、绩效考核等系列标准化管理制度。结合消防日常监管及灭火救援等业务数据,依托平台对消防、安监、住建等消安委各成员单位的巡查与救援工作效能进行综合评估,奖罚有别,确保各部门消防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消防大数据救援监管智能化新模式从2017年4月1日正式运行以来,通过推动消防监管由“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灭火救援由“单一运作”向“联动运作”转变,决策指挥从“经验主义”向“科学调度”转变,运行机制由“粗放管理”向“源头治理”转变,总体上实现了由“治标为主”向“治本为主”的有效转变。截止目前宝安区124个小型消防站的响应情况趋向良好,小型站共计出动348次,5分钟内到达有20次,10分钟内到达有84次,与去年同期相比,5分钟内到达提升3.05%,10分钟内到达提升12.8%,响应率大大提高。
下一步,电子政务云计算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将继续遵循问题导向和需求驱动原则,加强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深化覆盖消防工作各流程、各环节的消防大数据应用,着重在消防物联网感知接入、社会力量防控参与和保险保障机制引入等方面加大研究和实践力度,以全面打造纵向贯通、横向集成、高度共享、整体联动的智慧消防云平台,用现代科技最新成果推动消防工作改革,为破解消防安全风险防控难题,实现消防工作质的飞跃贡献力量。(深圳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