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提出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顺应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浙江省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产业新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体制,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全省3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着力建设浙北浙东沿海平原、浙中盆地丘陵、浙西北浙西南山区和沿海及岛屿四大农业区块。创建一批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示范园区,重点建设400个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15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一批环保型畜牧业养殖场和100万亩标准养殖塘。实施百乡千村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建成高效生态林业基地200万亩。
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把传统农业逐步提升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高效生态农业。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三农”。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延长农业产业链,健全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继续完善对农民的各项直接补贴政策,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控制生产成本过快增长。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有效增加非农产业收入。
二、建设农村新社区,努力改善农村整体面貌
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治理农村“散、脏、乱、差”,把传统村落建设成为现代文明的农村新社区。优化小城镇和村庄布局,积极稳妥地开展乡村撤并,加快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合理制定农村居民人均建设用地定额,完善农村宅基地整理复垦机制,控制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引导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以生态村建设为载体,建设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整合发挥“浙江农网”等信息平台的作用,加强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村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大力开展普法教育,改善农村治安状况。
推动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交通枢纽和农村运输节点的连接,提高农村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等工程,稳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完善覆盖城乡的公交、电力、邮政、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网络。
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劳动力培训,把传统农民培育成为能适应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大扶贫助学力度。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
三、加快城乡一体的制度创新,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
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的体制障碍。加快实施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消除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合理功能。探索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土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完善土地征用“区片综合价”制度和征用程序,切实维护和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完善城乡统筹就业制度,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平等竞争。
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强涉农收费项目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推进县乡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乡镇债务。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保障农村公共支出。科学界定乡镇政府职能,合理设置乡镇机构。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三个组织”,创新民主议事协商、集体财务审计监督、民主评议村干部“三项制度”。积极推进以社区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生活环境。进一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待遇,切实解决涉及收费、薪酬、劳动时间和工作条件等突出问题,依法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研究制定政策,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同等的职业培训、子女就学、计划生育、公共卫生服务。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增强进城务工人员的民主法制、生态环保和城市公共生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