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提出要抢抓机遇,加快富民兴黔步伐
为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贵州省提出“十一五”期间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黔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生态立省和开放带动战略,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把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力争在经济和科技的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在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基础上,贵州省提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加两倍、人均超过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3400亿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略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8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控制在全国水平范围内。
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优势产业健康成长,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44.8∶42.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到26%左右;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6%左右。
提高资源节约度和综合利用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新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趋于良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确保基本农田面积达到360万公顷。
保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80万人左右,力争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5%左右,城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70%以上;初步形成贵阳城市经济圈、毕(节)水(城)兴(义)等一批区域经济带,民族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达到年均11%以上,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差距逐步缩小。
积极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公共服务。2007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2010年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50%左右和15%左右;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公共卫生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97%,主要卫生指标力争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初步建成“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稳定提高林分质量,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以上,县城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4%以上;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达到40%以上;石漠化治理取得新进展,初步遏制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扩大的趋势;重点区域和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规范实施并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5%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保持两位数增长,引进省外资金年均增长20%以上;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4亿美元;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左右,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0亿美元以上。
改善城乡人民生活。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左右,总人口控制在4090万人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以上;稳定确保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基本解决现有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初步实现城镇各类从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基本建立城乡特困群众社会救助体系;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69岁以上;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